同植橋山柏 共話尋根情——甲辰(2024)年清明節海外僑胞代表植樹活動側記
來源:各界導報 作者:馮倩楠 趙婧
日期:2024-04-07 07:42:14
“橋山霧靄龍騰去,八萬松柏護陵臺”。
清明時節,在陜甘交界地帶的子午嶺余脈之上,橋山聳立在峰巒聳翠之間。這里就是中華民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陵寢所在地,擁有著中國面積最大、最古老、保護最完整的古柏群。
從漢代起,人們便大規模在橋山種植護陵柏。每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后,參祭的海外僑胞都共同參加植柏活動。
4月4日,甲辰(2024)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在陜西省延安市黃陵縣莊嚴舉行。公祭典禮結束后,在場參祭的海外僑胞代表共同拜謁黃帝陵,并前往“炎黃子孫林·僑胞林”種植柏樹,在青冢前感黃帝遺風,在枝繁葉茂中緬懷先祖。
“順著石頭過去的第三棵樹是我去年種下的。”第二次參加黃帝陵公祭活動,菲律賓陜西總商會會長竇安朋一眼就認出了去年自己種下的柏樹。
看到自己親手種下的柏樹長勢喜人,操著一口“老陜”鄉音的竇安朋難掩興奮之情。他告訴記者,為了參加祭祖活動,自己連軸轉好幾天,馬不停蹄地趕了回來。
“種樹就是種‘根’,人不能忘本,不論走到哪里,心里始終是有牽掛的,始終記得自己是中華兒女。”竇安朋說,去年自己把參加黃帝陵祭祖的視頻發到菲律賓僑胞群里,引起了不小的反響。今年10月前后,他計劃帶僑商團前來拜謁黃帝陵,并在陜西進行考察交流,尋求合作商機,推動共贏發展。
揮鍬鏟土、扶苗填坑、培土澆水……種植現場,首次參加植樹活動的坦桑尼亞陜西商會會長鄭朋濤全程不停歇,待種完柏樹苗,頭上已掛著細密的汗珠。
接過擦汗的紙巾,鄭朋濤說:“以前只從媒體上了解過黃帝陵公祭活動,親身體驗后,對‘歸宿’這個詞的體會更深了。種樹是在我們心里種下種子,把‘根’和牽掛‘種’在這里,留在祖國。”
身為海外華人,鄭朋濤身體力行為家鄉和祖國發展貢獻力量。去年,陜西省與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省簽署了發展友好省關系意向書,其中就有鄭朋濤為牽線搭橋付出的努力。他說,目前雙方紡織、采礦等領域的企業有合作意向,自己正在積極促成企業深入洽談,希望能達成合作。
“作為中國人,我們愿意為國家出力,國家越強大,我們在外也越自信。”鄭朋濤說,即便在海外耕耘多年,自己仍選擇讓孩子在基礎教育階段在國內讀書。“得讓他知道自己是中國人,為他培養身份認同、建立文化認同,把中華文化的根脈留住。”
踩土定植完,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一帶一路”委員會副主席李德華把手機交給妻子,讓她為自己和親手種下的柏樹留個影。
祖籍福建,出生海外,李德華對祭祖活動卻并不陌生。“小時候,每逢年過節,我的爺爺和父親都會祭祖。”李德華說,家族重視中華文化教育,自己和孩子都是從小就接受中華文化教育。未來也打算帶家人來這里尋根問祖,順便看望自己種下的小樹。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馬來西亞和中國的企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李德華表示,將更好地服務中國企業走出去,帶領馬來西亞企業走進來,助推雙方合作共贏。
黃陵祖上松柏老,枝枝蔓蔓皆同胞。植樹活動結束后,沿著臺階逐級而下,目之所至,柏樹林盤根錯節、蒼翠挺拔,“炎黃子孫林”“民族同心林”新老柏樹連蔭成片、郁郁蔥蔥。
“看到橋山手植古柏林,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福建省海峽兩岸經濟發展聯合會泉州市張氏源流文化交流中心會長張文亮說,“希望有機會能帶領更多兩岸同胞來這里尋根謁祖,為橋山增添新綠,共取軒轅圣土,同栽血脈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