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關于“青春、夢想、奮斗”的對話 ——“元旦京港澳天宮對話”活動綜述
來源:新華網 作者:劉歡 張瑞杰 高蕊 劉剛 王茜
日期:2022-01-03 12:40:23
圖為“元旦京港澳天宮對話”活動澳門分會場。新華社記者 張金加攝
圖為北京主會場。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攝
1月1日下午,由香港特區政府、澳門特區政府、香港中聯辦、澳門中聯辦、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辦的“元旦京港澳天宮對話”活動成功舉辦。
三地聯動,天地連線。這是一場別開生面的活動,正在“太空出差”的神舟十三號乘組與來自北京、香港和澳門的超過500名青年學生,在新年第一天進行了一場以“青春”“夢想”“奮斗”為關鍵詞的特殊對話,共話“太空夢”,一起向未來。
共話“太空夢”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升空并與天和核心艙自主快速交會對接,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開始了長達半年的太空駐留。
送別2021,喜迎2022。這是中國人首次在太空跨年,也是中國人首次在自己建造的空間站里歡度元旦。根據計劃,中國將在2022年正式建成空間站,具備長期連續載人駐留能力,航天員乘組也將實現在軌輪換。屆時,中國人在太空迎新年、過春節將成為常態。
“元旦京港澳天宮對話”活動在京港澳分別設置三個會場。三地青年學生為了能夠參加這次別具意義的活動,踴躍報名。據介紹,香港大學一天內就有超過1300名學生報名,最終主辦方只能按報名先后順序選取大約300人參加活動。
“非常開心能和三位航天員共度元旦,祝愿他們能夠圓滿完成任務,安全回到地球。”早早前來參加此次活動的澳門大學大四學生謝嘉儀說,希望澳門青年共同努力,在未來可以為祖國的航天事業出一份力。
“元旦京港澳天宮對話”開始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系統總設計師程堂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系統副總設計師柏林厚回答了京港澳青年學生的提問,與學生們分享了科研工作者不畏艱難、開拓創新的感人故事。
天地間對話
15時15分許,當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三名航天員出現在大屏幕時,全場沸騰了。京港澳三地會場同時爆發出歡呼聲、鼓掌聲,不時有人高喊“新年好”,為航天員送上新年祝福。
備受期待的“元旦京港澳天宮對話”正式開始,來自清華大學、香港大學和澳門大學等高校的青年學生把握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踴躍舉手提問。航天員的回答聲情并茂,活動現場掌聲不時響起,大家都為航天員的愛國情懷、敬業精神點贊。
“有國才有家,無論我們飛多高、飛多遠,強大的祖國永遠是我們最堅強的后盾,愛國主義將永遠是激勵我們飛天的動力源泉。”對話過程中,翟志剛分享了自己的經歷,鼓舞年輕人更好戰勝困難。他表示,大家只要把國家的利益擺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就一定能一往無前,克服困難。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作為中國首位太空授課女教師,王亞平說,希望“天宮課堂”這樣一個點燃夢想的平臺能夠引導更多青少年抬起頭仰望星空,心里種下一顆顆熱愛科學、追尋夢想、探索未知的種子。
“在太空中我們身體雖然失重,但是我們的心里卻非常踏實。”葉光富說,有千軍萬馬的支持保障,有千錘百煉的艱苦訓練,還有千遍萬遍的預判推演,以及來自前輩們在航天實踐中積累和分享的寶貴經驗,我們有信心、有決心、有能力堅決完成任務,請祖國和人民放心!
一起向未來
活動結束后,京港澳三地學生都意猶未盡、依依不舍。
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學生譚祖瑋說,通過這次對話活動,深刻感受了航天員們對夢想的執著和對航天事業的熱愛。我們青年學子一定能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中汲取精神力量,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和力量。
“聽到航天員說要始終堅持不放棄,我很有感觸。”有幸獲得提問機會的香港大學醫學院學生周婷說,作為一名未來的醫生,面臨辛苦的學業和工作,有時想要放棄,但是今天航天員的講述,讓她有了繼續堅持下去的動力。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生陳思威對航天有著濃厚的興趣,航天員更是他眼中的“明星”。他說,今天航天員們回答了很多年輕人關心的問題,并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讓人受益匪淺。
澳門科技大學大一學生錢淳正說,如今我們擁有了自己的空間站,相信未來,中國人的腳步一定會踏入更遠深空。“作為澳門學生,我希望有一天能為國家的航天事業作貢獻。”
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可可表示,一系列活動接連舉辦,充分體現了中央對香港、澳門的關心關懷,在港澳社會產生了正面示范效應,也使港澳青少年認識到有廣闊天地可以發展他們的才能。“此次活動是新年第一天祖國給香港的一份大禮,我們倍感振奮。”香港大學醫學院教授楊偉國說,希望香港青年學生腳踏實地、努力學習,不斷創新、勇敢追夢,成為國家航天事業道路上的熠熠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