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創設計師:廢棄電路板巧變迷你機器人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岳夕彤 何自力
日期:2022-05-14 08:06:36
半導體產業是臺灣的支柱產業,這里每年都有大量集成電路板被淘汰。一塊塊普通的廢棄電路板,經臺灣設計師詹玲君的巧手,就可以“變身”成一個個迷你機器人,頗為神奇。
來自臺灣宜蘭縣的文創設計師詹玲君從事設計行業17年,一直專注于“變廢為寶”,用報廢電路板上的電阻、電容等電子元件做迷你機器人。“因電阻、電容外面有一層塑料,回收處理很麻煩,丟了又很難降解,最開始我就是抱著環保的理念做這件事。”她說。
電容、電阻這些自帶“機械風”的電子元件讓人很容易聯想到機器人,詹玲君希望一改人們對機器人的固有印象。不過,要做出兼具“陽剛之氣”和“萌寵之態”的機器人,并非一件易事。
拿到一塊電路板,首先要把上面可利用的元件手動拆卸下來,清理里面的電解液,后經清潔、打磨等工序,把它們排列組合,最后用螺絲固定。詹玲君從不畫設計圖,也不刻意尋找某種材料,直到把處理好的元件一一擺在眼前,才會思考如何創作而不破壞元件本身的結構。
“做出來之前,我都想象不出它們是什么樣子,所以很難有‘同款’。每個機器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詹玲君說。
這些純手工制作的機器人,小的只有指甲蓋大小,大的也不過三五厘米,但一個機器人最多能用到十多個電子元件,制作時長通常五個小時起。難得的是,元件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樣,上面電壓等參數字樣依然清晰可見。機器人的“頸部”“關節”等部位皆用螺絲鎖扣固定,為的是讓機器人可以活動自如。
手藝越來越嫻熟之后,詹玲君在創作中加入了更多巧思,或融入五金增加硬度,或點綴水晶更顯精致……如果說機器人的“陽剛之氣”在于它的“機械風”,那么“萌寵之態”則來源于設計師的想象力,每個都有自己的故事。今年42歲的詹玲君給客人講起故事時,顯得很興奮。
入行三年后,詹玲君在臺北市地標西門紅樓里開了一家文創店,取名為“Picobaby”,多年來積累了不少回頭客。她還開了一家DIY親子工坊,指導小朋友學習手工制作。
除了臺灣本地的回頭客,詹玲君還積累了許多大陸、香港以及遠在新加坡的粉絲。如今工作室可提供免收設計費的定制服務,但還是只有夫妻二人。“我只想做好一件事,從來沒有變過。”
詹玲君曾在浙江寧波開過分店,后因疫情停業。但她一直關注大陸文創的發展,也曾多次去北京參加文創展覽、做調研交流,五道營、798藝術區都是她常去的地方。
“大陸有越來越多年輕設計師,他們的學識和想法是我們這一代人沒有的,我特別希望和他們切磋。有新鮮火花,就能激發更多創意。”詹玲君說。(據新華社臺北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