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位科學家獲獎,“科學探索獎”將改變什么?
來源:觀察者網 作者:柳葉刀
日期:2020-11-16 11:29:41
11月14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50位青年科學家獲獎。該獎項由馬化騰聯(lián)合饒毅、楊振寧、施一公、潘建偉等科學家共同發(fā)起,目的旨在鼓勵年輕學者從事基礎研究。
從這次獲獎名單看,涉及的都是基礎研究和前沿領域,包括數(shù)學物理學、生命科學、天文和地學、化學新材料、信息電子等。例如獲獎者中,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何旭華教授,對數(shù)學領域中“志村簇”相關的代數(shù)及數(shù)論研究,有關范疇后來發(fā)展成為幾何學,以高維去確定數(shù)學結構中的參數(shù)。
這樣的基礎性研究,看起來很枯燥,普通人連專業(yè)名詞都沒聽說,但卻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科學水平。
國內注重實用主義傳統(tǒng)需改變
近年來,中國在大飛機、導航系統(tǒng)等領域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C919試飛成功,北斗全面開通運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領域都是工程性質的,是各種子系統(tǒng)技術的集合,對于更加基礎的領域,仍存在不足。如高端光刻機,必須用德國蔡司的鏡頭或反光碗,這種反光碗非常難做,相當于把德國國土這么大的面積,平整到正負一毫米。
騰訊公司高級副總裁、首席人才官奚丹
國內對這樣的基礎性探索,一直有被實用主義束縛的傾向,相較于在實用領域下的功夫,過去的中國人在探索現(xiàn)象和問題的本質上所花費的心血確實少。
幾千年前,中國人就拿著竹管用嘴吹牛痘預防天花。直到1796年,英國鄉(xiāng)村醫(yī)生看到擠奶工不得天花,發(fā)現(xiàn)他們感染牛身上一種輕微天花,于是把牛乳頭上的結痂(牛痘)給孩子接種,推動了疫苗和免疫。現(xiàn)在英語中疫苗一詞(Vaccine)就是拉丁語中的牛。
如今的外部壓力,讓大家明白了,移動支付再先進,沒有手機終端,芯片和操作系統(tǒng)作為支撐,競爭起來,實力依然不夠。必須更加關注基礎研究,對問題必須刨根問底。
科學家應成為年輕人偶像選擇的另一指引
年輕人是一個國家重要的后備力量。如何吸引他們從事基礎研究,是必須重視的問題。前面提到,基礎科研是一個枯燥的過程,如今的飯圈文化,綜藝娛樂更受關注。要改變這點,就需要給年輕人偶像之外的選擇指引。
上個月,在上海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鐘南山提到,世界上有數(shù)不清的年輕人會將此次參會的科學家視為偶像,他也是其中一員。成為偶像的目的是更好的消除年輕人對偶像的盲從,通過偶像學到他們對問題的看法,更多地問為什么。
鐘南山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致辭(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科學偶像的激勵,可能成就下一位科學領域的大家。
10月6日,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fā),英國物理學家羅杰?彭羅斯因為證明黑洞存在,成為該領域三位獲獎者之一。獎項頒布后,著名華人人工智能學者李飛飛發(fā)推特祝賀,彭羅斯是她兒時的偶像,因為彭羅斯她才有今天的成就。
彭羅斯,這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在1989年出版了《皇帝的新腦:關于計算機、大腦和物理定律》一書。這本書講的是,人類意識、計算機算法、量子力學之間的種種關系。學生時代的李飛飛看到了這本書,被彭羅斯的觀點深深吸引,最終被引導著走向了人工智能研究之路。偶像的力量間接的成就了一名學者。
科學探索獎正在嘗試解決現(xiàn)實問題
中國需要更多的基礎科研,準確的說是需要更多的年輕人投身該領域,樹立科學偶像是要做的,同時現(xiàn)實的問題也要解決。
基礎研究短期內沒有回報,科學探索獎的發(fā)起人潘建偉院士說過:遇到好多年輕人,確實比較辛苦,特別是成家之后,像博士畢業(yè)后,35到45歲之間,上有老,下有小,而這個時間是他們最有創(chuàng)造力的時候。
要改變這樣的情況,很重要的一點是建立客觀的評價體系,給予年輕人更多的經濟支持。
國內已有的評價系統(tǒng),往往更關注學者發(fā)表了多少篇SCI文章,但能發(fā)表這些文章的專家,早就是其研究領域的佼佼者,給他們頒獎,往往是獎勵他們以往的成就。這樣的評價體系,顯然對正在努力中的年輕學者不友好。
另外,科研平臺的經費多,但人才的薪酬又無法突破,想留下年輕人很難。
2018年11月,一則中國“天眼(FAST)”十萬年薪難招人的報道刷屏。花費幾十億元建設的“天眼”射電望遠鏡,竟然沒有配套的人員管理、薪資發(fā)放機制。國家前天文臺前臺長也曾表示:高校、科學院其實不缺錢,但它缺人員的費用。
中國“天眼(FAST)”(圖片來源:新華網)
騰訊聯(lián)合多位科學領域前沿學者,發(fā)起科學探索獎,恰恰是在這方面進行嘗試和努力,長期支持一大批優(yōu)秀的青年科學家潛心科研,自由探索。
50位青年科學家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總計300萬人民幣的獎金,并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
2020年“科學探索獎”總共收到1200多位青年學者的申報材料,而在獎項的提名、推薦、評審過程中,超過800位“兩院院士參與其中”。
為了保證客觀公正,在已有的師生、親屬、項目、商業(yè)合作等回避關系基礎上,今年進一步將同單位、提名、推薦也納入了回避關系。
結束語
2017年,國家頒布《科學部關于進一步鼓勵和規(guī)范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的指導意見》,支持社會力量設立科技獎。
一直以來,國家在科研投入方面都很重視,但是我們看到缺乏民間的,尤其是企業(yè)界參與的。很多項目屬于實驗室,沒有接地氣,現(xiàn)在希望有更多的企業(yè)能一起投身基礎科研。
從全球來看,很多大的公益基金都有支持基礎研究。像美國的洛克菲勒基金,1904年設立,捐款資助了很多大學和科研機構,從今天經濟學第一的芝加哥大學、到諾獎密度最高的洛克菲勒大學,洛克菲勒基金對科學的推動是起了相當作用的。
如今,國家前所未有地重視科學和技術,這需要政府、社會力量一起推動。雖然“科學探索獎”暫時沒有發(fā)揮像洛克菲勒基金這樣大的作用,但這是中國的企業(yè)與個人努力的起點,未來還會有更遠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