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為什么要建“秦創原”?
來源:當代陜西
日期:2021-06-28 15:41:29
“秦創原”:陜西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轉化“特區”。將成為立體聯動“孵化器”、科技成果產業化“加速器”、兩鏈融合“促進器”。
“秦創原”越來越熱。
前不久,陜西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轉化“特區”在西咸新區灃西新城啟動,它有一個很特別的名字——“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平臺啟動當日,陜西省省委書記劉國中、陜西省省長趙一德等領導到場。
劉國中在當天的講話中強調,“秦創原”一定要明確定位、聚焦突破,著眼建設立體聯動“孵化器”、科技成果產業化“加速器”和兩鏈融合“促進器”三大目標,加快打造具有鮮明特色和競爭力的高水平平臺。讓創新成為陜西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此前的3月16日,也就是“秦創原”啟動半個月前,劉國中曾來過一次灃西新城,調研的主題就是創新驅動發展。他提出,要以西部科技創新港等創新平臺為基礎,建好政府和高校、院所、企業、金融機構共同參與,市場化運行的開放共享創新平臺,統籌線上和線下、虛擬和現實、現在和未來、國內和國外,為陜西省創新驅動發展和西安—咸陽一體化提供有力支撐。這次調研,被解讀為是在給“秦創原”提前熱身。
作為全省創新驅動發展總平臺,“秦創原”被各方寄予厚望。有媒體認為,“秦創原”的啟動,意味著陜西把“創新驅動”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科技強省需要“秦創原”
怎樣從“科教大省”轉身為“科技強省”?陜西一直在尋求準確的答案。
陜西擁有8所“211工程”院校和3所“985工程”院校,以及眾多的科研院所。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25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家,省級重點實驗室89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66家。但科技轉化水平不高。
2016年,陜西出臺了《陜西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若干規定》,即被稱之為“陜九條”的該“規定”,第一次在政策上為陜西科技成果的順利轉化提供了支持。政策支持之下,當年陜西的專利授權量增長了45.7%,居全國第一。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獲獎數量分別居全國第二和第三。
今年年初的陜西“兩會”上,省長趙一德在談及今年全省重點工作時,專門講到“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提高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
“激活科教資源,實施人才強省”被看作是破解“陜西現象”的一劑特效藥方。
也是在年初的全省“兩會”上,在談到科技成果轉化話題時,省政協委員劉振宇認為,當年的“陜九條”對于推進陜西科研成果轉換固然有積極意義,但遠遠不足以支撐陜西在科技成果轉化率上擠進全國前列。“實力雄厚的科技企業和高質量的科技項目要實現快速產業化甚至融資上市,必須要有孵化企業的良好生態環境。”劉振宇提出了企業是科技成果轉化主體的觀點,他認為,只有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才能真正解決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有效轉化的問題。
這次大討論中,省政協委員、西安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教授李侃社還提出,陜西應積極搶抓國家“重點布局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機遇,充分發揮歷史底蘊深厚、科教資源富集、發展空間廣闊的優勢,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設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家實驗室等科技創新平臺。
基于各方共識,“秦創原”這個概念甫一提出即得到各方認可。它將肩負起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建設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實現校地校企合作、創新人才教育培養、推進政產研深度融合等科創重任。
可以說,“秦創原”是陜西發展的重大決策,是陜西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更是陜西改革創新的主戰場。它的啟動將打破科技優勢與經濟發展轉化之間的“堵點”,對于陜西搶抓發展黃金機遇,點燃“兩鏈”融合發展,提升陜西各城市的發展質量具有戰略意義。
打通“堵點”需要“秦創原”
“秦創原”,是全省創新驅動發展總平臺和創新驅動發展總源頭,是打破科技優勢與經濟發展轉化堵點的關鍵之舉。
陜西有很富足的科教資源,每年也有很多的科研發明專利,但為何不能服務于經濟、很好地轉化為效益呢?這某種程度上說明,我們科技創新工作中的“最后一公里”此前一直沒有打通。
“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無疑就是陜西為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聚全省之力而打造的一個科研轉化平臺。是創新、是嘗試。
據了解,“秦創原”的布局為:
——在區域產業承載上,將以西部科技創新港一期為核心,協同西咸新區能源金貿區、灃東新城科技統籌示范區、灃西新城西部云谷、涇河新城科技創新區、咸陽高新區等,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加強人才和機制建設為抓手,著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著力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到2023年,引進培育科技型企業達到2000家,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300億元。
——在“兩鏈”融合創新示范上突出“兩鏈”融合,找準產業鏈“痛點”、創新鏈“堵點”,充分調動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各類主體和人才積極性,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步伐,形成產業鏈和創新鏈的良性互動、融通發展、閉環生態。到2023年,建成“雙創”服務平臺30個以上,創新基金規模超100億元,專業機構和人才隊伍更加完備,形成可復制推廣的標志性創新模式!
——在人才聚集上打造“三支隊伍”,即科技經紀人隊伍、“科學家+工程師”隊伍、“新雙創”隊伍,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人才保障。到2023年,在重點領域建設50個以上創新聯合體、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及其他新型研發機構,攻克一批支撐產業和區域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
關于“秦創原”,細心的人還發現其實這個名字里的每個字都飽含深意。秦,看似陜西,其實他更代表著老陜人那股干事創業的“擰勁兒”;創,就是要創新、創業、創造和創優;原,就是要追根溯源進行研究,打造創新驅動高原高地,讓創新成果源源不斷地走向全省、走向全國。
高質量發展需要“秦創原”
其實,在東南沿海和北上廣等經濟發達地區,“創新平臺”一直是各地推動經濟發展的一塊“壓艙石”。
2010年12月,“中關村科技創新和產業化促進中心”在國家有關部門和北京市的聯手組建下掛牌。這個中心另外一個廣為人知的名稱為中關村創新平臺。據當年的媒體報道,中關村創新平臺的首要功能就是進一步整合首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央企業、高科技企業等創新資源,采取特事特辦、跨層級聯合審批模式,落實國家各項先行先試改革政策。
科技創新對于一座現代化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第五次國家技術預測的結果顯示,在中國領跑世界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中,有一半以上來自北京各創新平臺。
作為“浙江力量”的主力,科技創新平臺遍布浙江省各主要城市。浙江省科技創新平臺有一個最顯著的特點是,各平臺均是按所隸屬行業來劃分,比如浙江省科學儀器設備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浙江省服裝產業科技創新平臺、浙江省特種設備與能源環保計量行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等等。正是因為這樣的大環境,杭州才培育出了包括阿里巴巴、吉利控股、海康威視等一大批獨角獸企業。
大量實踐證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也是國之利器,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也正因為如此,“秦創原”一誕生,便得到科技、經濟以及教育界的歡呼,認為它是陜西堅持高質量發展的一個標志性動作,將驅動陜西經濟總量、質量并進。
據了解,為了推動“秦創原”建設,省上配套出臺了相關措施。包括:
在政策保障方面,圍繞建設兩鏈融合示范區制定了三年行動計劃,突出提升產業創新發展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構筑創新創業人才高地,優化科技創新環境等重點;
在優化服務方面,組建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采取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行的模式,推動政產學研金的融合,建設科技經紀人、“科學家+工程師”和“雙創”三支隊伍。重點先行,制定揭榜掛帥、創新聯合體、共性技術研發平臺等工作指引。
同時,省上支持在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先行先試,啟動部署了光子產業、新材料、半導體集成電路等兩鏈融合重點專項,支持陜西煤業、西北有色院等與西安交通大學對接合作,組建創新聯合體,助力平臺建設。
毫無疑問,“秦創原”不只是陜西破解科技轉化堵點的“一記重拳”,也是提高陜西發展質量的“一記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