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走向更加開放的前沿
來源:陜西日報 作者:鄭斐 劉居星
日期:2022-01-21 14:21:23
2021年,中歐班列長安號開行突破3800列,運送貨物總重達284.8萬噸以上,累計開行突破1.13萬列,國際貨運干線增加至16條,高質量發展各項指標穩居全國前列。
汽笛聲聲,加速奔跑的長安號,正是陜西開放發展活力持續迸發、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大格局的縮影。
去年以來,陜西省扭住關鍵,力促改革開放提速,出臺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辦法和指標體系、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實施“畝均論英雄”綜合改革、全面啟動陜西西安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省兩會上,“以更有力的措施推動改革開放”也成為代表委員們關注的話題。
提升開放平臺輻射力影響力
絲博會參展企業創歷史新高,自貿試驗區8項創新經驗在全國復制推廣,綜合保稅區達到7個、數量位列全國第六,加快推進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建設,開通日韓過境貨物測試班列……這些成績,是陜西省開放平臺影響力不斷提升的注腳。
其中,提升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輻射帶動能力,對于陜西高質量發展來說至關重要。
“集結中心的建設,促進中歐班列開行由‘點對點’向‘樞紐對樞紐’轉變,有助于加快形成‘干支結合、樞紐集散’的高效集疏運體系。”省政協常委、西安建苑(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總裁劉勇說。
怎樣進一步提升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輻射帶動能力?
劉勇在調研中了解到,目前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還沒有形成穩定的南向貨運班列,鐵鐵、公鐵、鐵水、空鐵聯運的陸海空商貿物流體系尚未完全建立,一流內陸港功能的虹吸效應還未實現。
“這還需要加強鐵路貨運場站建設,新建和改擴建一批具有集裝箱辦理能力的鐵路貨運基地,增強中歐班列始發直達和集零成整的中轉能力,提升綜合交通物流樞紐功能。”劉勇建議,“引導物流企業集群發展,有序推動干線運輸、多式聯運、倉儲物流等資源集聚,鼓勵港口和航運、鐵路運輸企業與第三方物流企業等以資本融合、資源共享為紐帶,組建多式聯運專業化經營主體,搭建空海鐵聯運平臺。”
“此外,我們還應加強與山東、浙江、廣東、江蘇等貨源集中省份的深度合作,推進核心樞紐城市間協同發展。”劉勇說。
以改革為高質量發展蓄后勁添活力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計劃深入實施;促進城鄉居民增收十條措施有力落實;一批“民有所盼、我有所為”的“小切口”改革受到群眾好評,一批改革經驗在全國復制推廣……陜西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不斷取得新突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向縱深推進。
“我們聚焦‘中國康養之都’和‘高質量發展轉型區、生態文明示范區、營商環境最優區、市域社會治理創新區’的‘一都四區’目標,在全省設立首個市委書記營商環境投訴舉報專用郵箱,第一時間協調解決反映的問題、反饋辦理結果。”省人大代表、商洛市發展改革委主任王宇鵬說,“去年,我們建立‘市長早餐會’制度,市政府主要領導與相關企業負責人共進早餐,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聽意見、謀良策、解難題、話發展,架起了政企之間的連心橋。”
商洛市去年開發完成審批系統平臺,系統平臺配置入庫八大類項目流程共計220多個事項,現已入駐企業2000余家,辦件量4000多件。
這是陜西省深化“放管服”改革取得積極成效的縮影。去年以來,通過采取各項措施,全省市場主體總量繼續保持快速增長;企業開辦、建筑許可辦理、不動產登記等方面服務效率和水平進一步提升,辦理時間進一步壓減;全省與企業、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重點領域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件事一次辦”。
進一步激發數字經濟合作發展潛能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和相關國家的電子商務合作不斷深化,絲路電商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已成為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和相關國家間經貿合作的新渠道、新內容和新亮點。
作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的陜西,近年來不斷推進數字絲綢之路建設。拓展數字經濟合作領域,推動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工業互聯網、區塊鏈等數字經濟新技術方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合作。據《陜西省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1)》顯示,2020年,陜西數字經濟總量達到7200億元,數字經濟占全省生產總值比重達30.2%。
陜西省政協委員、銅川市耀州區大數據產業園運營中心負責人劉振宇密切關注著陜西數字經濟的發展。他表示,要更好激發數字經濟發展潛能,還需要發揮數字資源合力、加快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加強高層次數字人才支撐。
劉振宇建議,進一步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創建數字經濟國際合作區,建設一批資源集聚能力強、專業服務水平高的數字經濟發展典型和標桿智慧產業園區,發揮好數字園區和領軍企業的示范帶動作用;推動數字經濟行業人才協同發展,加強數字經濟人才教育師資力量培養培訓,逐步建立多層次、多類型數字經濟人才體系,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