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秦”耕耘 紅利“陜”世界 ——陜西自貿試驗區設立五周年紀略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吳力 王嘉楠
日期:2022-04-21 10:21:00
時下,三秦大地,春花繁盛;自貿創新,“新潮”澎湃。
吸引了陜西全省四分之一的外商投資企業,創造了73%的貨物進出口額,實際利用外資占到全省近一半,農業科技等領域走在全國前列;
累計形成622個改革創新案例,有30項改革創新經驗在全國復制推廣,83項改革創新成果在省內復制推廣;
“一帶一路”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走深走實,跨境電商蓬勃發展,數字貿易成新引擎……
陜西自貿試驗區設立五年來,時時在變,刻刻求新,改革創新的成果在這片沃土上,落地生根、快速成長、蔚然成林。
五年來,陜西自貿試驗區緊扣總體方案要求,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紅利強勁外溢,加速融入新發展格局,持續奮進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高位推進
“試驗田”變“高產田”
“只需在政務中心一次提交所有業務申請,5天就能拿到審批結果。”在西安浐灞功能區,某市政配套外線工程項目單位工作人員何佳宜對自貿試驗區的改革紅利贊不絕口。
五年前,企業要辦理類似業務,從市政支管接入、綠化遷移到挖掘占道都需要單獨辦理,而且需要對接多個不同的部門,多次踏勘現場,多次提交資料,最快也需時1個月。
漫步陜西自貿試驗區的創新熱土上,這樣企業獲益由衷點贊的情況每天都在發生。
“自貿試驗區是制度高地!”商務部研究院副院長崔衛杰表示,從五年建設成果來看,陜西自貿試驗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積極開展探索實踐,完成了總體方案中的試點任務,取得大量制度創新成果,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排頭兵”作用在逐步彰顯。
“五年來,陜西自貿試驗區總體方案明確的165項試點任務已全面實施,累計形成創新案例622項,呈現出多領域、復合型改革態勢。”陜西省商務廳副廳長、省自貿辦副主任翟北秦“言之有數”。
自貿試驗區五年建設成果斐然,頂層設計是關鍵。
五年來,陜西全省上下扎實推進自貿試驗區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的合力不斷加強。陜西省委常委會多次聽取自貿試驗區建設進展情況匯報,提出明確要求。省人大常委會制定出臺《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條例》,省政府定期召開自貿試驗區建設領導小組會、專題會,研究重點改革事項,印發《關于支持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深化改革創新若干措施的意見》和《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方案》,編制《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十四五”規劃》,調整成立行政審批改革組等九個工作專題組,推進跨部門、跨行業系統集成創新。
與此同時,陜西自貿試驗區三大片區、九大功能區勇于創新、扎實苦干,結合特色定位和發展實際,積極探索差別化改革。區內區外聯動創新,協同發展也初見成效,各自貿試驗區片區間聯動發展持續強化。
不止于此,五年來,陜西自貿試驗區持續提升區域輻射力,并不斷融入全國自貿試驗區建設的大棋局。陜西自貿試驗區已經連續3年將70余項改革創新成果向西北地區復制推廣,與烏魯木齊、西寧、銀川在創新案例復制推廣、產業合作、協同創新方面開展聯動。而且,陜西自貿試驗區與深圳前海等21個國內自貿片區共同發起成立全國自貿片區創新聯盟,與47個國內自貿片區、境外產業園設立特殊經濟區域自由貿易創新聯盟,與13個城市率先實現政務服務事項“跨省通辦”。
戰略引領
“試驗區”變“先行區”
在西安高新功能區,有一家成立于1968年的老企業快速煥發出強大生機,產品遠銷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一帶一路”國家有著較好的市場覆蓋,該企業的全球供應鏈加速形成。
這一市場效應的形成,不僅有賴于該公司在透平壓縮機、鼓風機等領域的技術積淀,也有賴于自貿試驗區的改革利好。
西安高新功能區探索總結的技術境外輸出新模式,通過搭建技術服務平臺、開展技術驗證和轉化等方式,助推產業化技術“走出去”,目前這一經驗已納入該自貿試驗區“最佳實踐案例”。
陜西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紅利從點到線,從線到面覆蓋面不斷延伸,從企業獲利到產業受益,改革創新浪潮奔涌,政策紅利持續釋放。
五年來,西安高新功能區積極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發展,打造“科技創新+自貿試驗”的典型樣本,先后出臺“科創九條”“上市十條”和推動秦創原建設“1+3”實施方案,全域打造秦創原高能級科技成果轉化大平臺,規劃絲路科學城、絲路軟件城兩大核心片區,積極構建科技成果轉化“政產學研用金”六位一體機制,搭建具有服務支撐性的科技創新平臺。
在各類創新平臺的孵化、培育下,西安高新功能區創新型企業數量持續穩步增加。目前,全區高新技術企業總量已達到3874家,認定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3207家,雙創載體174家,研發支出占GDP比重上升到6.64%,年度技術合同交易額達到652億元。
“創新過程中,我們始終牢記‘一帶一路’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重要支點的戰略定位,結合陜西特色開展創新。”翟北秦表示,近年來,陜西加快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積極發揮“一帶一路”重要節點作用,通過“走出去”和“引進來”,擴大開放合作。
五年來,陜西自貿試驗區緊扣共建“一帶一路”、新時代西部大開發等國家戰略,形成了豐富的改革創新利好,內陸開放高地加快構建。
過去五年間,陜西自貿試驗區暢通貿易大通道,中歐班列長安號發展成為全國線路最全、覆蓋最廣、效率最高、速度最快的國際貨運班列,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貨郵吞吐量升至全國第九位;在以色列等國設立離岸創新中心、海外研發中心和科技服務站,組建絲綢之路大學聯盟以及“一帶一路”職教聯盟等;構建“以針帶醫”服務鏈體系,推動中醫藥治療方案、中醫藥特色產品和中醫藥特色服務“走出去”……
據西安海關統計,陜西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值從2016年的231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810.2億元,增長約251%。今年一季度,陜西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227.8億元,同比增長45.2%,占全省進出口總值的19.5%。
《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要求,陜西自貿試驗區要努力建設成為全面改革開放試驗田、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一帶一路”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重要支點。五年來,陜西牢記使命,服務國家戰略發展需要,深耕自貿試驗區。
五年奮進,五年風華,如今站在新起點上,“四大自貿”成為陜西自貿試驗區今年以來的建設重點。
翟北秦表示,下一步,陜西自貿試驗區將積極發揮自貿試驗區在高水平開放方面的示范引領作用,聚焦“絲路自貿區”“科創自貿區”“農業自貿區”“會展自貿區”建設,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先行先試,著力開展差異化改革探索,持續推進改革創新經驗復制推廣,加快亞歐陸海貿易大通道建設,發揮好自貿試驗區穩外資穩外貿支撐作用,加快外向型經濟發展,推動自貿試驗區在陜西高質量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改革驅動
開放“高地”變引資“沃土”
當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企業對投資格外謹慎。
然而,將時鐘回撥到一年前,作為全球四大涂料制造商之一的立邦,選擇了逆勢出擊,將其絲路總部和新型材料生產基地安家在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并成為立邦按照“智能制造、工業4.0”理念建設的數字化綠色涂料標桿工廠。
伴隨陜西自貿試驗區建設深入推進,陜西在區位、科教、人才等方面優勢疊加,潛力迸發,陜西在企業全球布局中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內陸陜西正在成為招商引資“強磁場”。
五年來,陜西自貿試驗區以創新引領為抓手,大膽探索實踐,通過“放管服”改革、法治服務保障、知識產權保護、投資貿易便利化水平提升等多領域綜合施策,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推動市場活力加速迸發,新興產業持續聚集。
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4月1日至2022年3月底,陜西自貿試驗區累計新設市場主體112479家,新增注冊資本10754.89億元,其中新設企業73795家(含外資企業786家)。
改革創新舉措持續推出,市場主體加速集聚,這對陜西外向型經濟高質量發展發揮了支撐作用。2021年全年,陜西自貿試驗區貨物進出口總額3375.3億元,占全省進出口總額的70.9%,同比增長25.8%。今年前兩個月,陜西自貿試驗區貨物進出口總額541.8億元,同比增長30.9%,占該省進出口總額的71.39%。
如今,隨著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正式啟航,一個由自貿區(FTA)和自貿試驗區FTZ形成的雙自貿機遇擺在了陜西開放發展的面前。2021年年底,陜西省商務廳聯合西安海關等部門印發《全面對接RCEP經貿新規則扎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行動計劃》,明確提出“自貿規則示范對接行動”,有力助推投資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為陜西開放發展注入強勁動力。今年前兩個月,陜西與韓國進出口151.8億元,同比增長18.6%;與東盟進出口85.2億元,同比增長43.6%;RCEP成員國對陜西實際投資同比增長70.54%。
高水平開放促高質量發展,自貿試驗區建設助力陜西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
崔衛杰表示,相比其他內陸地區,陜西在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方面,特色和優勢比較突出、潛力很大。例如,陜西發揮古絲綢之路起點及人文歷史資源等方面的綜合優勢,可以更好地服務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效支撐。
夯基壘臺
規劃“藍圖”變產業“掘金圖”
在西咸新區秦漢新城功能區,葉綠春創業的第一步從這里開始,卻帶動了眾多企業加入,推動產業集聚。
2019年9月4日,葉綠春與秦漢新城功能區簽訂合同,成為秦漢新城生物醫藥科技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共享實驗室)的運營負責人,平臺在自貿熱土上快速成長,三年內孵化了21家生物醫藥科創企業。2021年,平臺營業收入超過1.3億元,其中3家企業獲得總額超過10億元的融資。
看似傳奇不傳奇,這是陜西自貿試驗區加速產業發展的典型案例。五年來,這里引入大量投資,延鏈補鏈強鏈,形成了眾多優質企業和優勢產業:先后落戶中星電科、康佳智能家電、小米研發中心、vivo西部總部和泰康西安智慧醫養總部等企業項目;引進14家航空公司區域總部和法國賽峰飛機起落架深度維修等77個臨空產業項目,臨空經濟產值突破120億元;建成西北地區最大的微生物測序中心,梅里眾城、華大基因等醫藥研發生產項目相繼投產……
翟北秦表示,陜西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優勢顯現,市場活力加速迸發,臨空產業、跨境電商、醫療康養、數字文創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
面向全球,陜西自貿試驗區還持續深化國際產能合作,加快建設“中歐”“中俄”等國際合作園區,愛菊集團、隆基綠能等企業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設立分銷網絡、生產基地和物流園區。還建成西部首個能源類走出去特色供應鏈合作平臺,實現本土企業資金、技術、設備有效輸出。通過加強現代農業國際交流合作,上海合作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揭牌建設。楊凌國際農業科技創新港聚集11家國際合作研究機構和外資企業。在美國、哈薩克斯坦等國建設6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推動農業技術、標準和人員對外交流。
自貿、服貿雙輪驅動,國家文化出口基地、西安國家數字出版基地、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在陜西自貿試驗區乘勢而上。軟件科技、網絡技術研發、大數據、人工智能、數碼科技、信息技術、游戲開發、影視文化、文創設計、互聯網教育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服貿產業在陜西自貿試驗區快速發展集聚。
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在多個片區集聚,已成規模。如西安區域形成了以電子信息制造、高端裝備制造、航空航天等為代表的重點產業布局;西咸新區秦漢新城功能區重點發展了文化旅游、健康醫療、裝備制造三大產業,推進新材料、新能源產業集聚。
無論是從制度創新還是產業發展,經過五年努力,陜西自貿試驗區建設已經從“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到“全面推進、積厚成勢”。
改革的熱火已經點燃,創新的紅利在這里燎原。未來已來,可以展望,陜西自貿試驗區的明天,將釋放出更多制度紅利,進一步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貿合作和人文交流,為共建“一帶一路”和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增添更大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