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中德友好 華僑華人盡心力、架橋梁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馬秀秀
日期:2022-06-24 11:08:00
今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在兩國關系友好發展過程中,旅德華僑華人一直為增進理解、傳播文化發揮著積極作用。近日記者采訪了不同從業領域的多位僑胞,了解他們為增進兩國友好架橋梁的故事。
德國中醫藥發展促進會會長戴北燕已在德國生活近30年。從最初考取醫師執照到創辦蓮和堂中醫中藥中心,戴北燕勤勉篤行,讓越來越多的德國民眾對中醫藥“豎起大拇指”。
“最初做中醫時,很多德國朋友勸我別冒險。”戴北燕告訴記者,彼時德國民眾對中醫藥知之甚少,德國醫生更是質疑中醫藥效果,“他們覺得草藥不夠干凈,怎么能治病呢”。
在戴北燕看來,對質疑最好的回應是療效和口碑。隨著她診治病人的增多,大家口口相傳,甚至開始有德國醫生慕名而來感受中醫藥效果,“現在遇到西醫難以解決的問題,德國醫生也會介紹病人到我這里”。
戴北燕介紹,近些年來,包括針灸在內的中醫療法已在德國受到廣泛認可,針灸治療某些特定疾病被納入德國公共醫療保險范圍,中醫文化亦成為當地媒體常關注的話題,“中醫正受到越來越多德國民眾的歡迎”。
“通過開展中醫義診、開辦中醫學校等方式,可進一步增強德國對中醫藥文化的了解。”戴北燕表示,在中德建交50周年之際,希望繼續通過中醫架橋梁,助力中德間理解互信。
自1991年首次踏上德國土地,紐倫堡中文學校校長李立與德國的緣分已經有31年之久。從留學、到就業,再到接管紐倫堡中文學校,李立成為中德間增進理解的見證者、實踐者。
“我初到德國時,很多德國人都不知道中國在世界哪個地方。”李立坦言,現在德國的方方面面總能與中國產生聯系,很多德國民眾都樂于主動了解關于中國的信息。
借助紐倫堡中文學校這一平臺,李立在近十年時間里,通過組織學生回中國參加實地夏令營、參加紐倫堡市政廳文化交流活動,接待中國教授來德對華文教師進行培訓等系列活動,增進了雙邊文化的交流與溝通。
“旅德僑胞是中德關系發展中的重要紐帶。”李立結合多年經驗表示,要認真對待德國人的每一次提問,如此才能展示中國的正面形象。
在中德建交50周年框架內,紐倫堡中文學校,以及李立所在的中國留德學者計算機學會將分別舉行相關活動,“希望一如既往為兩國關系發展增添潤滑劑”。
李想已在德國生活20余年,畢業后一直從事文化傳媒相關工作。同時作為法蘭克福華星藝術團負責人,李想也一直在海外為傳承中華文化而努力。
李想坦言,與初到德國時相比,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提升,德國民眾想要了解中國的愿望和途徑也相應多了起來,“當地僑胞,尤其是華二代在民間交往中可以發揮文化使者作用”。
李想介紹,近幾年來,當地僑胞通過組織各種文藝活動,拉近了德國與中國朋友的距離。活動中常有不少政企界人士參與,還由此促進了雙邊經貿發展與交往。
隨著疫情好轉,法蘭克福華星藝術團線下活動已漸漸重啟。在中德建交50周年之際,藝術團亦策劃了許多節目,包括在即將舉行的法蘭克福“中國節”期間展示中華文化等。
“中國與我是母子關系,德國則是我的第二故鄉。”李想坦言,中德之間有友好往來和相互信任的基礎,這種交往經得起時間和空間的考驗。“希望在中德民眾友好交往和進一步文化交流的推動下,兩國友誼更加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