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記歷史的帆影——探訪澳門老字號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李寒芳 劉剛 王愛華
日期:2022-07-23 19:46:45
澳門路環計單奴街的一間平房內,擺放著數十種大小不一的木制帆船模型,譚錦光正在細心地將一片片木板嵌入船底之中。這間小小的屋子,保留記錄著澳門造船業的榮光。
位于計單奴街的澳門造船工會路環造船分會,隱匿于路環的一角。附近有因為蛋撻而名聲遐邇的安德魯咖啡店,被游客熱捧的各類小清新店鋪、彩色“網紅打卡墻”。但少有旅人知,這里離澳門最大的造船基地遺址——荔枝碗造船廠步行不到十分鐘。
屋內懸掛的匾額寫著“工羨行會館”。這個創立于1853年的會館是澳門造船工會的前身,譚錦光如今是澳門造船工會的會長。
工羨行會館的誕生,見證了澳門造船業的輝煌時刻。千帆競渡,漁歌唱晚……漁業蓬勃發展之際,上千條船在澳門的碼頭間交錯行駛、停泊靠岸,澳門的造船業也水漲船高,收到來自海內外的大量訂單。譚錦光說,最旺時荔枝碗一共有12家廠。
“造船業當時是澳門的龍頭行業,收入也高,好多人想入行。”造船師傅林偉球說,這一古老技藝恪守著師徒制,3年過后,師傅認為徒弟滿師了,才可正式到工羨行會館拜魯班,登記成造船工人。
隨著本地及周邊漁業式微,澳門造船業也逐漸走向沒落。2006年左右,荔枝碗造船廠建造了最后一艘木制機動漁船,澳門造船業的帷幕就這樣緩緩降落。
造船的傳統工藝面臨幾乎被遺忘的命運,但在時間的洪流中,仍有人堅守著傳統造船業手藝。
譚錦光和林偉球選擇了用船模的方式記錄“逐海而居”的澳門記憶?!拔蚁胱尠拈T人和游客知道澳門造船業的輝煌歷史,造船業曾經是舉足輕重的?!弊T錦光說。
譚錦光和林偉球把造船的一絲不茍延續到了船模中。依據原本制造大船的整個結構及工藝,首先制圖、畫樣,再制造骨架、船旁、船面、甲板及其他配件。
這種精細活極費體力和眼力,制造一艘船模需要兩個人配合,花費3個月約700個小時的時間,這對兩個年逾花甲的人來說并不容易。而制作過程中需要的木材、麻繩、五金配件等材料,都是自掏腰包。
但他們甘之如飴。譚錦光表示,現在澳門做船模的師傅大概不到10個,全都是以前的造船工友。大家的心態都一樣,都想澳門的造船行業不要這樣就流失了,可以傳承下去。
最初,他們做的是漁船,后面慢慢發展成各種古代的船。林偉球說,他們費盡心思搜尋古代船只圖片和資料,揣摩輪廓如何搭建,估算船只的深、寬、高比例,再一一復原。
小小船模不能乘風破浪,卻承載了更多的期待。譚錦光和林偉球的船模曾經赴內地、海外參加各種比賽。林偉球自豪地指著墻上的一排排得獎照片說,要做到比例和仿真度很足夠才能拿獎。
“我們希望通過比賽,讓更多人知道澳門的造船手工藝這么好?!绷謧デ蛘f,自己的船模圖紙有很多人喜歡,甚至有些外國人問這些圖紙賣不賣,“兩三萬都有人買。但我不賣,我留著圖紙教人,留著自己參考?!?/p>
當年的工羨行會館舊址毗鄰“澳門造船子弟學?!薄晌辉齑瑤煾狄蚕M?,這門手藝有子弟接手。“70后”譚懷逸和“80后”盧蒙娜均是子弟之一。他們雖然各有本職工作,但仍堅持每周六來這里學藝。
“懂事以后,在筷子基等地見過船廠,但印象里沒見過木船下海。這種畫面我都沒有印象了。”譚懷逸指著墻上記載當年船廠碼頭熱鬧景象的照片說。
學藝不到兩年,譚懷逸親手制作的船模有3個?!霸阶鲈较矏??!彼f,“平時和師傅們聊天,了解以前那些造船的文化,聽師傅們說當年造船的那些事情,很有意義?!?/p>
在美國學成并工作多年后回到澳門的盧蒙娜,現在是一名室內設計師。在她看來,造模型對自己的工作有一定幫助,因為船模和室內設計都講究空間和架構。但做船?;旧现本€工藝很少,大多都是弧線,“挑戰蠻大的,很有滿足感”。
盧蒙娜認為,這么有歷史有故事的手藝,如果有一天完全消失了,是非常可惜的,這也是她學習這門手藝的一個重要原因。
“將來我有這個能力(手藝),如果有人有興趣學的話,我會很樂意去傳授給他?!北R蒙娜說。(據新華社澳門電 記者李寒芳、劉剛、王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