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起來之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多“火”?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應妮
日期:2023-06-05 14:55:21
著青綠色曳地長裙,婀娜舞者排出參差造型,勾勒一派千里江山,是舞劇《只此青綠》;漢代經學家伏生誓死護全《尚書》,主持人當場潸然,感動萬千觀眾,是文化綜藝《典籍里的中國》;敦煌、飛天、壁畫元素與現代技術融合,是虛擬數字人“天妤”……
全方位活起來不只是文物,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今天中國人日常生活的點滴。
——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古代中國陳列”現場,常年擠滿全國各地的大小觀眾;故宮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均須提早預約。十多年前,各大博物館館長一度絞盡腦汁吸引觀眾,現在他們更操心如何接待好紛至沓來的觀眾。
據統計,2022年,中國博物館總數達6565家,全年舉辦線下展覽3.4萬場,接待觀眾5.78億人次,90%以上的博物館實現免費開放。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單霽翔直指,今天博物館的觀眾主體和觀展方式已經發生深刻變化,從過去旅游團打卡為主,到現在家庭和個人的深度游為主,不少觀眾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同一座博物館。
——公園里,常見年輕人著襦裙、馬面裙踏青;蘇州博物館里的漢服姑娘們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當漢服從一種服飾風格逐漸向生活方式轉化,它也從小眾愛好變成中國傳統文化的時尚符號。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漢服愛好者約850.7萬人,市場銷售規模達125.4億元(人民幣,下同)。相關分析師認為,隨著“95后”“00后”逐步走向經濟舞臺中央,他們有望成為“國潮”消費主力人群,漢服市場未來上行空間明顯,2025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91.1億元以上。
——今年上半年,上海昆劇團全本《牡丹亭》、蘇州昆劇院青春版《牡丹亭》、江蘇省昆劇院精華版《牡丹亭》陸續來到北京演出,皆一票難求;百萬網友曾擠進直播間“云”觀賞魯班鎖、獨竹漂等非遺絕技;電視劇《夢華錄》帶火非遺技藝茶百戲。抖音發布的《2022非遺數據報告》顯示,瀕危非遺視頻播放量同比增長60%,“80后”“90后”成為非遺傳承主力軍。
自2001年5月昆曲藝術名列世界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到2011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正式實施至今,中國已建立起以國家、省、市、縣四級名錄制度為基本特征的保護體系,認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并有43個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成為締約國中入選名錄項目最多的國家。
——一盒難求的考古盲盒、爆款的“馬踏飛燕”玩偶以及各地廣受歡迎的文創糕點、冰淇淋等……各博物館文創腦洞之大,大概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故宮博物院文創更是包羅萬象,從衣食住行,到飾品化妝品、文具手辦,常領風氣之先。
上海大學特聘教授潘守永表示,文創并非博物館主業,這些年逐漸成為工作的一個重要部分,“大家都強調不僅要用眼睛看,還要能體驗、能把博物館帶回家,這是博物館新的使命”。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活”起來、“火”起來。在燦爛歷史文化土壤中,創新如同催化劑,讓傳統文化以更活潑的方式進入生活。“知過往而鑒未來。我們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是為了更好地走進現代文明”,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王石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