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文化聯結海內外鄉情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符宇群
日期:2024-01-22 10:41:43
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白沙門上村的興潮天后宮,歷經近3年時間重新修繕,近日面向公眾開放。連日來,前來祈拜求愿的媽祖信眾絡繹不絕,宮廟香火旺盛。
海南省興潮媽祖文化發展基金會執行理事長、興潮天后宮總設計師藍木耀介紹,興潮天后宮始建于元末明初,因廟宇年久失修,于2021年3月在原址上重新修繕。此前,海口市政府于2019年將興潮天后宮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重新修繕的興潮天后宮占地約5畝,主殿建筑面積650平方米,為三山門三進式。走進興潮天后宮,門口一座門坊氣勢雄偉,廟宇內各處雕梁畫棟、灰塑壁畫,主殿門口塑造的千里眼和順風耳兩神像,與兩面宮墻上的民間壁畫和撰聯相得益彰,整體設計莊嚴大氣、富麗堂皇,展現出潮汕地區的鄉土特色和古建筑特色。
“興潮天后宮主殿屋頂由兩層構成,金鑾殿內建有14條盤龍柱,這在傳統建筑中比較少見。”藍木耀說,重新修繕的興潮天后宮按照潮汕古建筑設計布局,邀請潮汕地區的能工巧匠進行施工,整座建筑集石雕、木雕、瓷嵌、壁繪、灰塑、貼金之大成,工藝繁復細膩,兼具藝術性和觀賞性。
藍木耀表示,興潮天后宮銘刻著潮人商幫的艱辛創業歷史,從唐宋開始,歷代潮人先輩就不斷往來中國與東南亞地區。隨著潮人不斷來瓊參與海島開發,至今在瓊潮人已多達百萬。
“海南自古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潮人在瓊經商以后,曾把海口白沙門古港作為補給站采購物資、歇腳避風。”海南省潮汕歷史文化研究專家杜漢文說,當時在瓊潮人出于出外創業和抱團發展的現實需要,以及出海冒險祈求媽祖庇佑的心理需要,在潮人聚集的白沙門古港即現今白沙門上村,建造了一座團結鄉鄰的興潮(會館)天后宮,此后,興潮天后宮逐漸成為潮人聯結鄉情鄉誼的象征和紐帶。
杜漢文介紹,興潮天后宮因清初海禁廟宇殘破失修,乾隆二十年(1755年)由興化府和潮州府在瓊商戶共同捐資修繕,正式定名“興潮天后宮”。嘉慶十八年(1813年),興潮天后宮由潮籍商船戶獨資再次修繕。現今興潮天后宮內展示的兩方石碑,翻刻記錄了興潮天后宮的修繕歷史由來,門坊一側則保留了記錄乾隆二十年重修興潮天后宮歷史的原碑。
媽祖文化在中國傳播已有上千年歷史,目前,媽祖信眾遍布五大洲49個國家和地區,有3億多人。
“東南亞地區有不少僑胞十分關注興潮天后宮重建。我們計劃之后邀請東南亞地區的華僑華人相聚興潮天后宮,共謁媽祖、共敘情誼。”藍木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