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軸線”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9項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王玨 施芳等
日期:2024-07-28 11:41:05
位于“北京中軸線”上的景山公園等區域的風貌。人民日報記者 張武軍攝
當地時間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9項。
“北京中軸線”縱貫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紀,形成于16世紀,此后經不斷演進發展,形成今天全長7.8公里、世界上最長的城市軸線。其遺產區面積589公頃,緩沖區面積4542公頃,共有鐘鼓樓、故宮、天安門等15個遺產構成要素。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北京中軸線”所體現的中國傳統都城規劃理論和“中”“和”哲學思想,為世界城市規劃史作出了重要貢獻;認可“北京中軸線”的完整性、真實性和保護管理狀況。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表示,申遺成功是新的起點,中國將切實履行《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確保“北京中軸線”得到妥善保護傳承。(王玨 施芳)
一城聚一線 一脈長相承
——北京中軸線承古拓今譜新曲
7月17日,天安門廣場及建筑群。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攝
7月25日,北京中軸線北段風貌。人民日報記者 張武軍攝
7月17日,北京市測繪設計研究院團隊成員在永定門前作業,運用科技手段,助力文化遺產保護。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攝
始建于元代,成形、調整于明清時期,發展、保護于近現代……自肇建迄今,縱貫北京老城南北的北京中軸線,是中國傳統都城中軸線發展至成熟階段的杰出范例,展現出中華文明強大的生命力和延續性。
27日,“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申遺項目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通過決議,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增至59項。
近年來,通過考古發掘、文物騰退保護利用、文物修繕等工作,北京中軸線的歷史畫卷變得更加真實、立體。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呂舟介紹,北京中軸線是一個長達7.8公里的巨大建筑群和城市空間的組合體,它將不同類型的歷史遺存有機聯系起來,其多元化的空間組織為傳統的城市管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物質見證。
北京中軸線北端為鐘鼓樓,向南經過萬寧橋、景山、故宮、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天安門廣場及建筑群、正陽門、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至南端永定門;太廟和社稷壇、天壇和先農壇東西對稱布局于兩側。
“近年來,作為15處遺產構成要素之一的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考古成果頗豐。除了正陽橋遺址,永定門內中軸歷史道路遺存、珠市口段排水溝渠遺存等,實證了北京中軸線歷代沿用的史實,增強了北京中軸線的歷史信度。”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張利芳說。
走進北京中山公園,古木高聳、綠草青青,曾經的皇家祭壇環境清幽。
“這里是北京第一處轉變為城市公園的皇家壇廟——社稷壇,是北京中軸線公眾化的開端。”北京市中山公園管理處遺產辦公室主任蓋建中說。
蓋建中說,近年來,中山公園加強對社稷壇歷史文化價值的研究,舉辦中山公園社稷文化展、中山公園園史展、中軸線主題影像展等,以實物、歷史資料、老照片等為載體講述鮮活的歷史文化故事;開展文化進校園活動,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方式弘揚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創新文化。
歷經多年的公眾化轉變過程,北京中軸線上的景山、故宮、太廟、天壇、先農壇等昔日的皇家宮苑建筑和禮儀祭祀建筑均轉變為面向公眾開放的公園或博物館。
晴朗的夏日,天壇公園祈年殿前,游人熙熙攘攘。近年來,經過騰退保護,天壇的歷史風貌得到極大的恢復,這座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明清皇家祭天建筑群煥發出新的時代光彩。
近年來,北京堅持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城市發展同步推進。自《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出臺以來,“老城不能再拆了”逐漸成為社會共識。
北京以中軸線申遺保護為契機,推進重點文物騰退和周邊環境整治,推動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不僅讓中軸線上的文物得到了更好的保護,也讓居民的生活品質有了很大的改善與提升。
“北京中軸線的申遺保護不僅有對文化遺產本體的保護,而且包含保護協調機制的搭建、法律法規體系的完善、闡釋展示體系的構建。”國家文物局文物古跡司(世界文化遺產司)司長鄧超說,在北京中軸線10多年的申遺過程中,北京的城市肌理也得到了有力保護。
“北京中軸線承載的是一個古今交融的大國首都綿延不絕的歷史文脈。”鄧超說,“未來,北京中軸線上將會有更多具備開放條件的文物古跡,讓公眾能走得近、看得到、讀得懂。”(據新華社北京7月27日電 記者羅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