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華胥文化論壇在北京召開
10月26日,第五屆華胥文化論壇在陜西省駐北京辦事處長安白云大酒店召開。本屆論壇由中國先秦史學會、陜西藍田華胥文化研究會聯合主辦,來自全國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與來自陜西、山西、山東、河南、河北等地祖源文化研究機構的代表及北京社會各界華胥文化代表60余人出席。
第五屆華胥文化論壇以“華胥文化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主題,深入探討了華胥文化的內涵特質,縷析了華胥文化的形成演變,闡釋了華胥文化的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陜西藍田華胥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朱智生先生主持論壇,并在主旨演講和大會交流環節分別特邀中國先秦史學會副會長杜勇教授、李學功教授主持。
論壇開幕式上,中國先秦史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宮長為先生致開幕詞,他認為本次論壇在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過程中舉辦,深化華胥文化研究,弘揚華胥文化精神,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積極的現實意義。陜西藍田從本世紀初開始主辦華胥文化學術研討會,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希望第五屆華胥文化論壇能夠促進華胥文化的研究邁上新臺階,走向新階段,取得更加輝煌的成果,推動中國古代文明研究持續發展,努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做出貢獻。
陜西藍田華胥文化研究會會長李奇先生致歡迎詞,并向與會代表匯報了陜西藍田近30年來在華胥文化研究和保護傳承方面所作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他認為華胥文化的研究雖然受文獻資料缺乏、多地一說現象、研究方法局限,以及考古工作、跨學科研究、文化認同與傳承挑戰等諸多難題,但是隨著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華胥文化的不斷建構,華胥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源頭地位,其價值意義已經成為時代的需要,被人們重新認識。
山西省運城市三晉文化研究會會長王殿民先生、陜西省軒轅黃帝研究會副會長蘇峰先生分別代表致辭,并介紹了華胥文化在山西永濟和陜西藍田的區域分布情況、研究發展現狀。
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秘書長、中國先秦史學會顧問晉保平先生在講話中指出華胥文化是我們樹立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源頭,華胥文化的研究是時代發展的需要、理論研究的需要、國家社會的需要,是具有理論意義和學術價值的重要課題,中國先秦史學會應繼續深入跟蹤研究。
中國先秦史學會副會長、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新斌先生,浙江工商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徐日輝先生,聊城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教授李桂民先生,中國先秦史學會副會長、湖州師范學院教授李學功先生,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韓星先生分別做了主旨演講。
張新斌先生認為,華胥氏是中華民族名號的主體源頭,華胥氏是中國最早的母親形象,黃帝“夢游于華胥氏之國”是中國最早的治國理政夢想的政治鏡鑒。徐日輝先生作為伏羲文化研究大家,從伏羲時代一萬年的論證結果,從藍田縣自舊石器時代到距今12000年新石器時代綿延不斷的文脈發展,以及華胥氏族群在藍田生息繁衍的印記等多方面研究,提出華胥氏的時代至少在距今一萬年以上。李桂民先生基于中華民族追根溯源的多種承載方式著眼,認為華胥文化的研究和華胥祭典具有同等重要的現實意義。李學功先生立足華胥文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出華胥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本源,歷經四次文化建構,回答了“何以華夏”的歷史之問。韓星先生進一步指出,華胥氏是中華民族之母、華夏文明之母,是華夏文明的開創者和奠基者,并從“華”“胥”二字的來源,剖析了華胥文化深遠的文明底蘊。
山東大學教授杜勇先生,陜西師范大學教授傅功振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徐義華先生、蘇輝先生,以及來自相關地區的華胥文化學者胡憲忠先生、蘇峰先生、周方林先生、黃勛會先生、牛青山先生等在研討交流環節分別發言。大家認為,華胥氏是中華民族的主體和中華名稱的源頭,應該進一步深化華胥文化研究,通過提煉、分析、歸納和總結,構建華胥文化研究體系,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傳統、中國文脈的“中華母親節”,華胥氏是中華母親文化的象征。
閉幕式上,宮長為先生在學術總結中,肯定了本屆論壇是華胥文化研究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一次會議。他用一個共識、兩個結合、三個首次、四個開新總結了本次會議。一個共識,即一致認為華胥氏是中華民族的母祖、中華兒女的母親、中華文化的母題。兩個結合,指研討形式上主旨演講與大會交流相結合、研究方法上先秦文明與區域文化相結合。三個首次,指這是中國先秦史學會首次主辦華胥文化學術會議,也是中國先秦史學會首次與陜西藍田華胥文化研究會聯合舉辦華胥文化學術會議,還是華胥文化論壇首次在北京召開。四個開新,指方法創新,突出文化本源論和知識建構論;理論出新,強調區域文化研究的三個基本要素,強調它的內涵與外延、表象與特征、地位與影響;認知更新,強調了華胥、伏羲、女媧三位一體,黃帝、炎帝、蚩尤三位一體,并且強調了華胥文化一萬年的歷史;思緒維新,指中國古代文明強調家國一體,而對華胥文化的認識重在其家國同構的意義。
會議經過廣泛、深入、熱烈的討論,與會專家達成共識,并形成了《華胥文化北京宣言》,會議認為:華胥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距今約一萬年歷史;陜西藍田史稱“三皇故里”,位于陜西藍田的華胥陵是國內唯一的華胥氏陵寢,是中華民族的母親陵;從華胥到華夏、從華夏到中華形成了一脈相承、連續不斷的中華文明;和合、生生、自立、開拓集中體現了華胥文化基本精神內涵;華胥文化開創了中華名稱的源頭,開創了“古華胥國”社會治理模式,開創了漁獵生活向農耕生活的過渡,開創了族內婚向族外婚的過渡。大家呼吁各級政府要重視華胥文化的保護和發展,把華胥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源頭文化的品牌,加大研究宣傳力度、將華胥氏紀念日設立為中華母親節、組建華胥陵基金、成立全國性華胥文化研究會、加大各地華胥文化非遺保護力度、加大華胥陵保護力度、創造條件將陜西藍田舉辦的“全球華人恭祭華胥氏大典”提升為國家公祭等。
陜西藍田華胥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楊兆年先生代表主辦方致閉幕詞,對參與本次論壇的專家學者、各界代表表示誠摯的感謝,在全體代表的共同努力下,本屆論壇主題鮮明,內容充實,議程緊湊,成果顯著,圓滿落下帷幕。呼吁華胥文化影響下的黃河流域中下游包括長江流域各地應加強聯系,形成協力,進一步深化華胥文化的研究,弘揚華胥文化的精神,并表示會將本次交流研討成果轉化具體行動,把華胥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設推向全新的高度。
本次會議在華胥文化研究歷程上具有里程碑意義,不僅深化了華胥文化的研究,達成了廣泛共識,提出了華胥文化研究新的方法、新的目標。同時,本次會議也是對秦嶺祖脈源頭的探尋,也是對中國古代文明的探究,必將是華胥文化研究的轉折點和提升點,是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增長點和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