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簽政策“時間增量”催熱中國入境游新業態
來源:新華網
日期:2025-04-09 15:11:29
54、240、2011.5萬,這3個數字精準折射出中國過境免簽政策的全面放寬優化。據國家移民管理局消息,自2023年11月17日起,中國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適用國家范圍增至54國;2024年12月17日起,過境免簽外國人在境內停留時間延長為240小時(10天)。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免簽入境外國人達2011.5萬人次,同比上升112.3%。
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政策紅利持續激活中國入境旅游市場,“China Travel(中國游)”吸引力進一步提升。截至3月17日,全國各口岸入境外國人880.5萬人次,同比增長34.9%。“中國入境旅游市場正快速增長。”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特聘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王笑宇預測,“未來兩三年,中國入境旅游市場將比較火爆。”
中國入境旅游市場正在快速復蘇
近日,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中國入境旅游發展報告2024-2025》(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2024年中國共接待入境游客13190萬人次,同比增長61%,恢復到2019年的九成以上,遠高于2023年的恢復水平,入境游市場恢復增長態勢明顯。
除中國港澳臺地區仍是首要的入境旅游市場外,在免簽政策拉動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以下簡稱“新馬泰”)成為恢復最快的外國客源市場。對此在入境旅游業從業20年的杭州英導旅游公司胡經理深有同感,“新馬泰等東南亞國家與中國相隔較近,交通的日趨發達使得其游客入境旅游更加方便;同時,海外華人始終是中國入境旅游市場的主力軍之一,新馬泰等東南亞國家海外華人較多,因此免簽政策對這些國家的效應明顯”。
“我這次只游北京,已經來北京5天了,這里真的太大了。”來自泰國的游客萊爾燦·戈海爾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分享自己的這次北京之旅,“我去了長城、環球影城和北京有名的商場,還在櫻花季逛了公園,我特別喜歡吃炸醬面,通過免簽政策過來真的太便利了。”
來來又往往,今朝北京巷,明日上海港。除了游客數量增加,多家旅行社表示,東南亞游客來華旅行也更加頻繁。由于路程相對較近,且文化存在共通之處,東南亞游客的旅行模式也與中國國內游客趨同。“他們喜歡一段一段分開游玩,例如先去北京線,再走云南線,再玩華東線等,這些地方他們都聽說過,會不停地來。”胡經理說。可見,東南亞游客已對來華體驗深度有了更高要求,分區域、主題化的深度游覽方式已成主流。
《報告》提到,目前也有更多來自匈牙利、保加利亞、波蘭、墨西哥等新興潛力客源市場的游客選擇來華旅游。“這是我們在北京的第三天,之后我們將去上海,在那里玩七八天。”波蘭女孩多米妮卡和她的朋友就是了解到免簽政策,選擇來中國游玩的。
對初次入境中國的歐洲游客來說,北京和上海仍是他們的首選。胡經理介紹:“先落地北京,再乘高鐵到上海游玩,選擇這種游玩路線的較為普遍。”
《報告》也顯示,2024年,北京和上海的外國游客接待量最高,分別為321萬人次和497萬人次。深厚的文化底蘊、現代化的城市風貌、完善的基礎設施和旅游接待設施、較強的國際知名度和吸引力,都使得其成為外國游客入境中國的首選目的地。
2024年11月,中國已先后對韓國和日本實行單方面免簽,預計今年日韓兩國來華旅游市場也將加速復蘇。但王笑宇告訴記者,目前受國際航班恢復、消費趨勢變化等多重因素影響,北美游客人數增長幅度較小。
從“定制團”到“自由行”,入境游需求多元化
這一年多來,入境游客的旅行團數量大幅增加。上海建發萬達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日本部經理陳靖主要負責入境旅游接待和旅游產品策劃,他表示:“一個導游上午要先送一個團去機場,從機場接下一個團入境,將其送至酒店后,再從酒店帶第三個團在市內觀光游覽,晚上接上第四個團都市夜游。”“團套團”模式下,一個導游一天接待4個團已成工作常態。
這種“人少團多”的入境旅游新態勢,與移動互聯網時代社交媒體旅行內容的廣泛傳播息息相關。多家旅行社反饋,他們會在自家的網站上投放一些中國行的旅游產品,但絕大多數外國游客不會直接選擇現有產品,而是通過郵件、WhatsApp、微信等方式與他們取得聯系,告知游玩人數、停留時間、想要去的景點和特殊需求后,旅行社再為其定制行程。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海外網紅在油管(YouTube)、照片墻(Ins)、TikTok甚至是小紅書等社交平臺分享的中國旅行見聞形成了示范效應——后續入境中國的游客往往參照這些內容,與目的地旅行社共同設計個性化的旅行路線。
“這種多以家庭為單位的私人定制旅行團,團內人數不多,散團化趨勢明顯。”王笑宇表示,“這種模式更符合畫像趨于年輕化的外國游客需求,加之互聯網時代入境旅游市場下沉,除了長城、故宮、兵馬俑等傳統項目,去四川看大熊貓、到上海逛菜市場、來浙江體驗茶文化等新型旅游消費項目也能很好地融入外國游客的行程,‘China Travel(中國游)’的覆蓋范圍進一步擴大。”
第一步是轉機間隙游中國,第二步是體驗中國都市游,第三步是走進中國深度游。受免簽政策的持續推動和外國游客對中國認知的逐漸立體化,體驗中國“新四大發明”或成外國游客新晉網紅打卡點。
“我們會帶兩三名游客的小團坐高鐵、騎共享單車。中國的高鐵既干凈又現代,共享單車隨處可見,他們感到驚喜。”“他們聽說過阿里巴巴,我們就帶他們去杭州的無人超市,手機刷臉即可支付,他們覺得非常便利。”“有的游客說,來中國必須要點一次外賣,我們就專門安排一項活動,教他們如何用手機點奶茶。”旅游從業者們這樣說。
“由于外國游客對中國的了解是逐步深入的,我們的旅游產品也在不斷更新迭代。現在很多外國游客對中國的科技發展也特別感興趣,我們就打造這樣的旅游產品。”陳靖說。
在這樣的游客需求下,陳靖策劃的“體驗武漢無人駕駛兩日游”產品應運而生。“外國游客比較關注中國經濟問題,曾有日本游客問我,新能源車在中國的銷售是不是要靠政府補貼,日本對其接納度并不高。我先是分享自己購買新能源車的感受,他們半信半疑,我又專門跑去武漢拍了一段無人駕駛汽車的視頻,他們目瞪口呆。”第一天打卡黃鶴樓,感受歷史文化底蘊;第二天體驗無人駕駛,感受中國科技發展……這種文化與科技相結合的旅游產品備受外國游客喜愛。
對此,王笑宇認為,如今,外國游客更愿意在中國體驗本國沒有的東西,在消費娛樂化和產品差異化漸顯的當下,除了感受歷史和人文,“科技加文旅”“工業加文旅”等科技化、社區化、娛樂化、多元化的旅游產品更受外國游客青睞。
如何做好入境旅游“最后一公里”
當前中國入境旅游市場恢復發展態勢持續向好,但“最后一公里”中的難點堵點仍然存在。特別是中國深度游漸興,入境旅游范圍逐漸向部分中國二三線城市擴展時,一些問題也逐漸浮現。
北京大學的俄羅斯留學生林子睿在不久前的旅游中就遇到了難題。“我無法用護照注冊當地的電子交通卡,景點門票也只能現場購買,網絡訂票平臺顯示只能填寫身份證號。一些地方博物館只有中文介紹,不太懂中文的人,游覽起來比較困難。”記者采訪后發現,在當前中國入境旅游市場中,購票問題、語言問題和支付問題是外國游客普遍遇到的難題。
“這些問題使一部分外國游客在中國很難自由行,會選擇跟著導游。”陳靖表示,“希望這些問題能解決,外國游客能像本地人一樣,自己就能去想去的景點,體驗到想玩的項目,這是我們的愿景。”
同時,因入境游客旅行團數量增多,“滿世界找不到導游,特別是小語種導游”的情況也有所存在。一方面,入境導游工作一般由有經驗的老導游承擔,但一些有經驗的導游陸續轉行;另一方面,剛入行的新導游難以獲得鍛煉機會。“入境游恢復的速度太快,超乎我們的預料,但我們的隊伍建設和新人培養還需要一個周期,不是那么快就能恢復的。”陳靖說。
王笑宇也從旅游行業發展的更深層面指出,旅游業應更積極踐行“主客共享”理念——既要讓游客感受地道的本土風情,也要確保當地居民的生活空間不被過度擠壓。為此,他建議當地旅游主管部門適時采取差異化管控措施,如動態限流、行為引導及市場化調節等,在推動旅游業發展的同時,切實守護當地社區的生活品質與經營秩序,實現游客和當地居民“雙向奔赴”。
同時,他也希望,未來各地打造豐富的差異化旅游產品,通過產業協同,促進文旅產業與工業、制造業、農業等更多產業結合,在傳統的文化旅游觀光之外,形成更多可以對標國際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休閑娛樂產品,打造兼具本土化與國際化的“新旅游名片”。同時,還要精準細分客群,精細優化服務,在經營實踐中不斷轉型升級,讓“China Travel(中國游)”成為中國送給全世界的一張“金色請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