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fplay5566色资源网站,少妇spa推油被扣高潮,偷玩同学漂亮麻麻张嫣,隔壁邻居波多野结衣在线播放

七十件新疆文物精品在北京大學展出 再現絲綢之路文明樂章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鄒雅婷

日期:2019-11-12 10:38:56

字號

  沉睡3500多年依然美麗的“小河公主”,漢晉時期精美艷麗的“營盤男子”服飾,現存最早的《三國志》寫本殘卷……近日,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年度大展“千山共色——絲綢之路文明特展”開幕。展覽由北京大學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聯合主辦,通過70件(組)新疆出土的珍貴文物,展示了新疆作為絲綢之路核心區域歷史上出現的文化交流盛景。


  以“天山”串聯歷史進程


  “絲綢之路是人類歷史上空間跨度最大、延續時間最長的文化線路。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心地帶,是東西方交流的孔道。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南、北、中三道,正是沿著新疆天山、塔里木盆地而延伸展開的。”此次展覽策展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陳凌說。


  展覽以新疆與絲綢之路歷史進程為線索,分為三個章節:第一章節“聯雪隱天山”,追溯遠古時期的新疆歷史。4萬年前人類的足跡已出現在新疆,青銅時代至鐵器時代,新疆與河西、中原地區關系密切,也與亞歐草原有著廣泛的聯系,在冶金、作物種植、動物馴養等技術的傳播中,新疆起了關鍵的橋梁作用。第二章節“影麗天山雪”,講述春秋戰國時期,新疆草原地帶的游牧部族和沙漠綠洲的城邦逐步發展,漸次演變為漢代“西域三十六國”,并形成區域文化圈。第三章節“明月出天山”,介紹西漢設西域都護府以來,新疆正式納入中國版圖,歷代中央政府在西域設官建制、頒布政令,對新疆社會、經濟、文化各方面產生深遠影響。


  陳凌告訴記者,每個章節的名稱都出自唐詩,用“天山”這一關鍵詞串起整個展覽。


  作為北京大學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特展,“千山共色”展匯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魯番博物館、木木美術館等11家文博機構的70件(組)文物藏品,其中有許多難得一見的珍貴文物,還有近年重要的考古發現。如第一章節展示的幾塊距今4.5萬年的打制石器,來自阿勒泰地區吉木乃縣通天洞洞穴遺址。通天洞遺址是新疆發現的第一處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被評為“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小河公主”首次進京展出


  “小河公主”是此次展覽備受矚目的焦點。她出自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小河墓地11號墓,墓葬年代為公元前1500年。2003年出土時,其保存狀態完好,面容秀美,體態豐腴,全身涂抹乳白色漿狀物,經檢測為乳酪。此次為“小河公主”首度進京展出,隨之而來的還有幾件相關文物。


  展廳中,“小河公主”躺在特制的玻璃展柜里,深邃的眼窩、高挺的鼻梁、濃密的亞麻色睫毛清晰可見。旁邊陳列著她的船棺和墓前的男根立木、女陰木槳,還有從塔克拉瑪干沙漠運來的黃沙。


  “我們還原了‘小河公主’所處的環境。正是在塔克拉瑪干特殊的氣候和地理條件下,她才能保存得這么好。”陳凌說,“小河墓地船棺、立木習俗反映了這支人群獨特的文化。她出土時身上還掛著麻黃枝,這是研究中國中醫藥發展史以及中醫藥與西亞、南亞地區交流史的寶貴資料。”


  營盤墓地出土的一組漢晉時期男子服飾吸引了許多觀眾駐足。墓主人頭枕雞鳴枕,面戴麻質面具,身內著淡黃色絹袍,外著紅地對人獸樹紋雙面罽(jì)袍、毛繡長褲,足穿絹面貼金氈靴,腰系絹帶,左臂系護膊,胸前和左手腕處各置一件小型冥衣。隨身衣物品質精美,保存完好,其鮮艷的色澤和華麗的紋飾至今仍光彩奪目。


  “這套服飾中可以看到多種文化元素。”陳凌介紹,雖然墓主人可能是西域城邦貴族,但他的衣服采用漢族穿法,頭枕雞鳴枕亦是模仿中原的葬俗。衣服的材質有絲也有毛,將中原的絲織技術與西域的棉毛加工技術融為一體。外袍上的紋飾很豐富,有對牛、對羊紋等典型的波斯圖案,還有卷發高鼻、健壯有力的裸體男性圖案,應是古希臘愛神厄洛斯的形象。“這是當時新疆地區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生動寫照。”


  新疆與中原“萬里同文”


  早在漢代以前,新疆各部族就學習借鑒中原禮儀文化。正式納入中國版圖之后,新疆地區漢字使用、蒙學教育、典籍流傳等基本與內地保持同步。


  展覽中有一件《三國志》寫本殘卷,反映了新疆與內地文化交流的密切。該殘卷1965年出土于吐魯番安樂古城一處佛塔遺址的陶甕中。殘存內容為《三國志》卷四十七《吳書·吳主傳二》建安二十五年至黃武元年一節,共41行,570余字,文字與今通行本略有不同。所用紙張為本色加工麻纖維簾紋紙,質地精良,很可能是古代著名的“左伯紙”。


  “根據字體判斷,這件寫本是西晉時期的,是現存最早的《三國志》實物。”陳凌說,“在陳壽成書之后到西晉滅亡(公元315年)之前的短短20年間,《三國志》已傳寫入新疆,可見當時中原文化在新疆地區傳播速度之快、影響之深。”


  內地傳統文化對新疆的影響,更多地體現在日常生活、觀念習俗等方面。


  一件長方形骨博具和一件小巧的木圍棋盤擺放在一起,顯示古代新疆地區也流行中原的博弈游戲。骨博具由大型動物骨骼磨制而成,出土于輪臺縣卓爾庫特古城魏晉十六國時期的房址中,開展這項發掘工作的正是陳凌領銜的北京大學西域都護府考古隊。木圍棋盤來自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地。“這件棋盤是研究中國圍棋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陳凌介紹,它表面縱橫各19路棋道,與現代棋盤相同,表明圍棋在唐代已經定格為縱橫各19道。


  展覽中還呈現了同樣出自阿斯塔那墓地的托盞侍女圖。它是屏風畫《弈棋圖》中的一部分,描繪一名發束平髻、身著藍印花袍的侍女雙手托茶盞,小心翼翼地為對弈的主人進茶。從屏風畫可以看出,唐代時新疆社會生活、居家布局深受中原文化影響,連墓葬之中也仿效中原方式,以屏風畫表現家居場景。


  展覽的最后有一處多媒體體驗空間,讓觀眾體驗絲綢之路的路線——從西安出發,越過高山、戈壁、草原,抵達地中海。


  “絲綢之路從來不是平行線,更不是單行線。來自不同地域的人們和不同民族的文化在絲綢之路上相互激蕩、交融,形成多重奏的交響樂章。”陳凌說,“開放包容、多元互鑒的精神,造就了絲綢之路的輝煌。撫古視今,絲綢之路精神必定歷久彌新。”


責任編輯:顧書亮
服務熱線:+86-29-87426369   海聯在線,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閱讀:0

相關推薦

24小時熱點排行

關于我們

? 2025 海聯在線

陜ICP備19006396號-1

陜公網安備6101030200047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12377

關注我們

掃描二維碼
關注海聯在線微信公眾號

掃描二維碼
關注海聯在線新浪微博

掃描二維碼
關注海聯在線抖音短視頻

掃描二維碼
關注海聯在線微信視頻號

網站簡介 版權聲明 我要投稿 廣告服務 聯系我們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神池县| 民县| 乌鲁木齐县| 卓尼县| 西宁市| 丰镇市| 大关县| 彰化县| 黎平县| 双辽市| 平乐县| 拜城县| 三亚市| 屯门区| 青海省| 长沙市| 仁布县| 通州区| 广丰县| 措美县| 安阳县| 绵阳市| 大同市| 松原市| 盖州市| 北票市| 宝应县| 孟津县| 泾阳县| 始兴县| 长垣县| 塘沽区| 九龙坡区| 申扎县| 桑植县| 色达县| 民乐县| 竹北市| 民勤县| 临武县| 繁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