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讓中非青年緊密相連”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日期:2023-11-02 14:31:33
今年7月,喀麥隆青年門杜從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畢業,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典禮上,門杜想起10年前第一次學中文的情形。如今,他已是個“中國通”,不僅到過中國的很多城市鄉村,還創立了中非青年聯合會……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讓我與中國結緣,改變了我的一生!”門杜說。
打開一扇了解中國的大門
2013年,門杜結束德國留學生涯,回到喀麥隆。時值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不久,家鄉隨處可見中國承建的基礎設施項目。這讓門杜好奇:中國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國家?他隨即報名一所本地孔子學院,從學中文開始,了解這個“素未謀面”卻又“到處可見”的國家。
2015年1月,漢語已經相當流利的門杜下定決心:申請留學中國,親身感受這個向往已久的國家。經過近一年的準備,2015年底,門杜如愿以償踏上中國土地,來到北京大學。
“只有身在中國,才能更深切地了解中國。”門杜告訴記者,他經常參加社會實踐和公益活動,結識中國朋友,見證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
在北大,門杜選修的是國際政治和非洲研究課程。其中,他對有關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內容最感興趣。“這些年,我調研了許多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中國企業,逐漸理解這一倡議的深刻內涵。‘一帶一路’改變了非洲面貌,更給當地社會帶來了發展機遇,不少非洲青年通過培訓學到技術和管理經驗,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夢想。”門杜說。
2018年,中喀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門杜很振奮,“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我打開一扇了解中國的大門,也為兩國發展和青年交流創造了更寬廣的天地。”
把中國經驗帶回非洲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非盟《2063年議程》十分契合,通過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加強中非合作,非洲能夠汲取中國的優秀經驗,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門杜介紹,留學期間,他專門奔赴山西、寧夏、貴州等地鄉村,探訪當地基層治理和脫貧攻堅情況,希望對非洲減貧有所幫助。
門杜向記者細數在中國基層的所見所聞:在山西興縣沙壕村,他觀察當地通過非遺剪紙實現脫貧的鮮活事例;在寧夏永寧縣,他看到干旱地區大力發展葡萄產業致富;在貴州遵義市,他協助當地農民易地搬遷,了解醫療保障制度。
每到一處,門杜都會總結相關經驗,將其翻譯成非洲當地語言,分享給非洲的青年朋友以及非洲媒體、智庫、研究機構等平臺,讓他們對中國有新的認識,也給當地應對發展挑戰提供啟發。
用青年力量深化中非合作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中非合作愈加深入,越來越多的非洲青年來到中國學習工作,中國已成為非洲第二大留學國。
看到中非青年之間日益緊密的溝通需要,擔任非洲青年駐華代表團團長的門杜積極聯絡,于2018年作為聯合創始人建立了中非青年聯合會。
“許多非洲青年在中國學成歸國后,十分盼望用自己的才能參與中非合作交流。”門杜說,中非青年聯合會將有中國留學經歷的非洲青年聚攏起來,通過舉辦“中國角”“非洲角”、為非洲青年與中企牽橋搭線等方式,持續深化雙方青年的聯系。
據悉,中非青年聯合會成立以來,已在中國和非洲各地舉辦上千場青年交流活動,讓非洲青年讀懂中國,也讓中國青年讀懂非洲,不少中非青年借此契機成為摯友。
“非洲有句古老的諺語,‘獨行快,眾行遠’。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讓中非青年緊密相連,我們一起努力、攜手并進,不僅可以走得更快,也可以走得更遠。”門杜的話語中滿是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