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電影周開幕 用電影講述“中國故事”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張熠
日期:2020-07-28 09:52:06
用電影把“中國故事”講給世界
“一帶一路”電影周開幕,17部影片將在浦東放映近百場
去年,波蘭華沙電影節主席斯戴芬·勞丁、意大利羅馬電影節主席芙蘭茜斯卡·維亞等“一帶一路”電影人,曾帶著同一個問題“我們需要什么樣的電影節”來到上海。一番論壇激辯后,影人們的共識浮出水面——電影節意味著文化交流,意味著文明互鑒。
今年,盡管電影人的線下觀點“交鋒”因疫情而延宕,但影視文明對話互鑒步履不停。誕生于上海國際電影節的“一帶一路”電影節聯盟持續擴容。截至7月,成員已從2018年成立時的29個國家、31個機構,增加至44個國家、50個機構。在本屆上影節所征集的3693部影片中,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電影占比近一半。
27日下午,“一帶一路”電影周在浦東揭幕。中國《白云之下》、阿爾巴尼亞《扎娜》、斯洛文尼亞《栗樹林故事》、墨西哥《特征可識別》等17部影片將在浦東新區的影院及露天場所展映近百場。“等于跟著電影去世界各國旅游了一趟。”演員涂們說,“各國電影交相輝映,這是‘一帶一路’電影周的意義。”
推廣國際間電影文化的交流
從兩年前誕生之時起,“一帶一路”電影節聯盟就一直在不斷壯大。它的擴容,意味著上海國際電影節“朋友圈”的擴大,更預示著,在世界電影的版圖上,越來越多帶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風格的電影在國際上被看見,從上海走向更寬闊的市場空間。“加入聯盟是很重要的,因為建立聯盟就可以有更多的聯系。”芙蘭茜斯卡·維亞當時的這句話說出了“一帶一路”電影節聯盟的關鍵詞——聯系。
今年,保加利亞、斯洛文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土耳其等國家的電影都在上海擁有專屬展映單元,不少影片還將隨著“一帶一路”電影周走到浦東的商圈、社區乃至農村。翻開片單,如果說中國的《白云之下》是蒙古族草原生活的一場凝視;那么,同樣聚焦“土地”話題的《母親的土地》,則以個體的經歷展開對立陶宛過去及未來的省思。此外,還有從服裝業講起的《孟加拉制造》,以及再現匈牙利獵人、作家齊格蒙德·塞切尼在非洲生活軌跡的《身臨原野》等。電影節,為這些主題鮮明、風格各異的作品串起紐帶。
每年的上影節看似僅有十余天的展映期,但實際上,電影節的平臺效應貫穿全年。當匈牙利、阿爾巴尼亞、斯洛文尼亞的電影在浦東銀幕上播映的同時,依托“一帶一路”電影巡展機制,中國影片也沿著“一帶一路”走向國際。
章家瑞執導的《穿越時空的呼喚》是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開幕影片;于大雄執導的《搭秋千的人》則是去年“華語新風”展映單元的入圍影片。兩部影片經上影節選送,今年1月,雙雙入圍第8屆愛爾蘭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劇情長片競賽單元”。不止于此,中國影片還頻頻亮相以色列耶路撒冷電影節、匈牙利米什科爾茨國際電影節、加拿大溫哥華國際電影節、波蘭華沙電影節等國際電影節平臺。“電影節的第一個作用是推廣國際間電影文化的交流、把更多的藝術電影帶給廣大觀眾,這是所有電影節的共識。”上海國際影視節中心主任傅文霞說。
“東方好萊塢”或將在浦東呈現
中國擁有全球最具潛力的電影市場。毋庸置疑,這個龐大的市場一直吸引著世界的目光。今年受疫情影響,上影節國際影視市場主要以“云上”方式重聚,但700多家展商和機構的踴躍報名,足以說明各國電影人對交流的迫切。在長長的展商名單中,不乏享譽全球的“新人”。數據顯示,境外展商第一次占比達50%左右,華納兄弟、索尼、派拉蒙、環球影業等好萊塢大廠牌,均第一次報名注冊。
面對活躍的海外展商,中國影視市場則以更高的電影工業化水準虛位以待。明天,浦東國際影視產業園共享空間將正式揭開帷幕。“這個空間幾乎是國內第一個具備全套電影制作工業化流程的空間。比如電影后期制作、燈光、剪輯、特效、音效部分,都可以在這個流水線般的空間里分段式完成。”浦東新區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文體旅游局副局長孫毓比喻,這個空間就像一個全新的電影博物館,可同時容納多個劇組在內拍攝,“東方好萊塢的模式,未來會在浦東呈現。”
依托這個全新的電影制作共享空間,浦東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電影人發出邀約:年輕的導演、年輕的演員,來這里實現電影夢吧。來這里,把“中國故事”講到“一帶一路”國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