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源于中國 但機會和成果屬于世界
來源:人民網 作者:景玥
日期:2019-04-13 23:15:13
“一帶一路”源于中國 但機會和成果屬于世界
——訪埃及前駐華大使馬哈穆德·阿萊姆
說起中國,埃及前駐華大使馬哈穆德·阿萊姆在接受記者專訪時滔滔不絕,他告訴記者:“與中國的故事我能說上三天三夜,在擔任駐華大使期間,只看到了中國的冰山一角,但已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如果有機會,我希望能在中國再待一段時間,沒有工作的紛擾,就這樣純粹地去觀察、去交流、去享受、去思考、去學習。”
馬哈穆德·阿萊姆在2005年至2009年期間擔任埃及駐華大使,曾兩次受邀參加中國兩會,見證中國籌辦北京奧運,也由此感受到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各方面的發展變遷。說起近距離參加兩會的感受,阿萊姆感慨頗多,他說:“兩會是中國政治生活的大事,是觀察中國、讀懂中國政治智慧的窗口。在兩會上,代表委員齊聚一堂,提出問題、深入探討、出謀劃策,然后在會后解決問題,通過這樣的方式,找到全社會的意愿和訴求,體現了中國有事大家商量的政治體制,這是協商民主的具體實踐。”
“在兩會上討論的各類議題,如教育、經濟、環保、反腐、醫療等等,均關乎國計民生,代表委員的每一次討論也是直指問題的要害。可以看到,中國并不回避問題,而是保持了正視問題的清醒。”他認為,“這些問題的解決讓大家看到中國未來的發展路徑,也為世界解決此類問題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借鑒。”
毋庸諱言,隨著中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凸顯出來,在談及中國面對困難的態度時,阿萊姆贊賞不已,他說:“在面對困難時,中國都是沉著冷靜、迎難而上,正如中文的‘危機’二字所詮釋的那樣,危險中藏著機遇,中國就是以這樣的辨證態度擁抱挑戰,尋找機遇,深化改革。”他接著舉例,在應對金融危機時,國際上也曾對中國的經濟表現有著種種擔憂,但事實勝于雄辯,中國用行動向世界交出滿意答卷,去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30%。
“同時,我也感受到中國的越來越開放。讓我感觸頗深的是在與中國官員和百姓交流的過程中,他們都抱以謙虛和開放的心態向我討教各類問題,表示出愿意向我學習的強烈意愿,同時也愿意與我分享中國的發展經驗。中國人的品質其實就是國家品質的體現。”阿萊姆表示,中國在發展過程中始終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更多惠及其他國家和人民,“一帶一路”倡議就是很好的證明,它打開了中國和世界共同成長的通道,推動發展中國家脫貧致富,提供新興國家發展機遇,致力于開創普惠的全球化模式。中國用實際行動消解全球化的負面影響,以開放胸懷塑造全球化的新格局。
卸任回國后,阿萊姆一直關注中國的發展,做有關于中國的研究。如今作為埃及交通部部長顧問,他從事著國際合作的相關事宜,很多合作涉及“一帶一路”重點工程,他認為,“一帶一路”四個字濃縮了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經驗和源遠流長的歷史智慧,越來越多的國家被其吸引,埃及也不例外,在合作過程中,他們不僅著眼于產品,更重要的是學習中國智慧。“‘一帶一路’倡議源于中國,但機會和成果屬于世界,所以說它具有深遠的世界意義和時代價值。”阿萊姆如是說。
為了更深入的了解中國,他努力學習中文并廣泛閱讀有關中國的文獻資料。采訪接近尾聲,他指著身邊的電子書告訴記者:“我的電子書里,收藏了大概200本書,其中有一半是關于中國的。很遺憾,在任駐華大使期間,因為工作繁忙,沒有抽出時間系統學習中文,但現在我補上了這一課,找了老師堅持每周都上中文課,因為我發現在漢字中能讀懂中國,如剛才提到的有關于‘危機’的解釋,就藏著辯證法。”
他補充道:“不僅是中文,同時在中國人的待人接物中也能讀懂中國,如共享精神,我就在中國人的吃飯方式中找到了答案,中國人一般是大家坐在一起共享美食,這就像極了中國愿與世界共享發展成果的行動理念,這種精神是其骨子里的,并非刻意為之。”阿萊姆在采訪中不止一次地向記者表示了想再回中國長住的愿望,他笑著說:“我的內心仿佛受到中國的召喚,讓我有著如此強烈的渴望,想要去感知中國的方方面面。”(景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