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傳播如何打好“僑”牌
來源:中國僑聯
日期:2024-10-30 16:02:27
80多年前,著名華僑陳嘉庚先生來到延安,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如撥云霧而見青天”。離開延安后,他撰寫《南僑回憶錄》,創辦《南僑日報》,用多種方式向國際社會傳播中國共產黨的故事。
今天,要向外講好中國故事,也需要開好路、打好牌。全球化演進至今,世界各國的經濟、文化、社會發展更加緊密相連。千千萬萬的海外僑胞,就如同觸達世界最鮮活的“神經元”,成為中華文明國際傳播的“橋”。
那么,該如何打好國際傳播中的這張“僑”牌?
一
中華文明自古就有“出海”又“出圈”的燦爛歷史。2000多年前,兩次出使西域的張騫開辟了橫亙東西的絲綢之路,伴著駝鈴聲聲,將多彩的文化融于五彩的絲路。
今天,一張“僑”牌,也成為講述中國故事、推動文化“出海”的蓬勃力量。有句話說:“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僑華人,有陽光的地方就有中華文化。”僑者,橋也,一頭扎于華夏的鄉土,一頭映于他國的蒼穹,架起各領域交流合作的橋梁。
是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橋”。作為特殊而重要的群體,海外華僑在促進文化交流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據不完全統計,海外僑胞在世界各地開設了2萬余所華文學校,成立2.5萬余個華僑華人社團,創辦千余家華文媒體,“華社三寶”成為中華文明國際傳播的獨特資源。再如,海外幾十萬家中餐館共同演繹了“舌尖上的中國”,它們也是幾十萬個“打開”中華文化流量的“窗口”。當國際友人經由海外僑胞推介走進中餐廳,這種流量就產生了呼朋引伴的裂變效應、日積月累的乘數效應,中華文化也就找到從“入口”到“入心”的傳播路徑。
是經貿往來、務實合作的“橋”。海外華僑群體憑借著“祖傳”的勤勞和智慧,打拼出一片片新天地,不僅為當地經濟發展作出貢獻,還在國際貿易中發揮了紐帶作用。浙江是全國重點僑鄉,數據顯示,浙籍華僑華人、港澳同胞共205萬,分布于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豐厚的僑務資源成為深化經貿合作的巨大優勢。浙江青田有8萬以上的華僑華人遍布“一帶一路”沿線的中東歐國家,主要從事國際貿易,年交易額超200億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世界各地有幾千萬海外僑胞,大家都是中華大家庭的成員。無論身在何處,唐人街的一盞盞大紅燈籠,就是中華文化醒目的符號;無論世事沉浮,每一位僑胞逐夢留根的故事,都是世界讀懂中華文化的一把鑰匙。
2月17日,游客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唐人街觀看舞龍 圖源:新華社
二
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僑胞既是主體也是載體,既是內容也是渠道,既是“傳者”也是“使者”。
“僑”見中國精彩。中國式現代化的故事,何以跨越國界、打動人心,感染異國他鄉的人們?每一位僑胞都可以是“行走的名片”。以“一帶一路”為例,許多海外僑胞作為絲路新使者,承載著傳播中華文化的使命,在異國他鄉,結合所在地的理念思維、價值觀,構建出一個個充滿異域風情卻又與中國緊密相連的“絲路故事會”。
這些故事既帶著鮮明的中國色彩,又融入了當地的文化元素,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大國敘事,而是鮮活、生動的個體故事,如同一扇扇窗戶,讓國際友人得以窺見一個真實立體、可親可愛的中國。
“僑”見文化星火。由于認知定勢、圈層隔閡,文化的傳播難免會遭遇傳而難通、傳而不信的尷尬。此時,借僑之眼、借僑之口,一定程度上就能夠轉化視角、消弭隔閡。廣大海外僑胞在走遍五湖四海中學會了既講“中國話”又用“世界語”,能夠以“中話西說”的形式,找到國際受眾最能接受的切入點加以擴聲,使中國故事更悅聽、動聽。
像從“中國龍舟之鄉”走出去的溫籍僑胞,不遺余力地在海外傳播龍舟這項傳統民俗,在法國、西班牙等國建立起海外龍舟基地,推動龍舟表演走進巴黎奧運會開幕式。以“僑”為“橋”,海外僑胞如傳播中華文化的蒲公英,在海外傳揚中華文化的博大與珍貴。
“僑”見美美與共。近年來,中國在推動國際傳播的過程中,積極探索共通互融的創新路徑,力求構建敘事體系,讓世界“聽見中國”。海外華文新媒體也是其中一支力量。他們不再局限于新聞報道的傳統范疇,而是積極拓展文化、教育等領域的交流,通過多元化的內容和形式,搭建起一座座溝通中外、連接心靈的橋梁,努力消弭“文化折扣”,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能夠跨越障礙,相互理解和欣賞。過去5年間,海外華文新媒體的粉絲總量實現了成倍增長,為傳播“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價值理念作出了積極貢獻。
三
新形勢下,如何讓“僑牌”變“王牌”,讓中國故事更好跨山越水、走向世界?筆者以為,可以重點打好4張“牌”。
“溫情牌”。近年來,受到海外疫情、國際形勢等影響,部分海外僑胞的生存環境面臨惡化風險。在這種情況下,為海外僑胞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就顯得尤為重要且迫切。比如,站在“家人”的立場理解和體會僑胞的處境與需求,積極關注他們在海外的工作、生活和學習情況,盡可能為他們解決困難和問題,確保其權益得到有效保障。通過持續傳遞溫暖,讓僑胞感受到祖國永遠是堅強的后盾和溫馨的港灣。
“青年牌”。僑界新生代和留居海外的留學人員已逐漸成為華僑華人社會的生力軍、主力軍。數據顯示,浙籍海外僑胞中,年齡在20-59歲的占總數的八成。不同于第一批“赤腳闖天下”的老華僑,一些僑界青年思維更加活躍,又與外國青年生活環境接近、學習經歷相似、語言習慣相通,是文化交流的澎湃“后浪”。
應當以更加開放與包容的心態,主動團結培育一批充滿活力與潛力的優秀僑青代表。這不僅要求我們在情感上與他們拉近距離,更需在實踐層面為他們提供更多學習與發展的機會,促使其更深入了解中華文化的精髓,增強認同感和自豪感。在此基礎上,鼓勵并支持其發揮優勢,擔當起中外對話橋梁的角色。
“商貿牌”。中國的改革開放,有海外僑胞的一分功勞。對內,40多年來,僑商投資占中國引進外資的60%以上,為祖國帶來了寶貴的資金支持和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對外,僑胞們走南北、闖天下積極打拼,塑造了良好的華商形象,“寧波幫”等名號蜚聲海外。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匯聚僑智,引導其積極作為,為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等國際性展會牽線搭橋,為家鄉產業引才引智,開創海內外華商合作共贏的新局面。
“文化牌”。習近平總書記說:“華僑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愛國、愛鄉、愛自己的家人。這就是中國人、中國文化、中國人的精神、中國心。”海外僑胞與故鄉故土有著天然的血脈傳承、共同的文化根基。巧借中國傳統節日和各類大型文化慶典活動,發動海外僑胞積極參與其中,同時鼓勵他們結合自身經歷,以更國際化、多元化的方式創新性地講述中國故事,效果可期。
如果說,海外僑胞遷徙世界的足跡是帶著鄉愁遠行,那么,這一抹鄉愁一定印有中華文化的印記,是每一位僑胞前行的動力,也是我們做好國際傳播的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