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戲劇”,美國中學生在華打開“全新世界”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曾玥
日期:2023-07-18 10:08:07
“在此之前,我從來沒有真正了解過中國戲劇和中國的藝術文化。”16日,美國中學生莎拉·德伯特在北京感慨道:“這次經歷為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德伯特剛剛結束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演出。當日,美國版《東海人魚》教育專場演出在中國兒童藝術劇場上演,“中美青少年國際中文和戲劇交流”項目隨之啟動。包括德伯特在內的15名美國中學生在“中文+戲劇”的創新教育模式下,用中文表演戲劇,將她們用一年多時間在美國籌備的演出展示給中國觀眾。
中國經典迎來西式改編
“收集千萬只海蚌的乳汁和千萬種鮮花的露水,只為讓人魚姑娘的雙腿復原”……《東海人魚》原是中國原創劇目,經過改編后,由美國學生團用中文完整呈現。
“演員們的表現張力很強,”現場,來自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的學生說,自己被演出的藝術效果所震撼。“演員們的中文說得很好,她們能把一個多小時演出的中文臺詞都記下來,很不容易。”
飾演青年金珠子的梅林·約凱拉因為流利的中文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她此前已經學習中文三年有余,但長段、密集的臺詞仍頗具挑戰。演出后,她用中文說:“劇本里有太多的臺詞,一開始很難記憶,但是我練習得足夠多就可以(克服)。”
在《東海人魚》的劇本里,她最喜歡的一句臺詞是“做好人要做到底,做好事也要做到底”,她認為這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體現。“這是一句非常有力量的臺詞,我崇尚這種做好人和做善事的力量。”
“中文+戲劇”的“全新世界”
美國版《東海人魚》教育專場演出是“中美青少年國際中文和戲劇交流”項目的成功實踐。在“中文+戲劇”的創新教育模式下,美國中學生用中文表演戲劇、以戲劇理解中國。
“通過這次經歷,我對中國文化大開眼界。”演出的絕對主角、人魚姑娘的飾演者阿瑪雷·斯維爾說。
然而對她來說,從臺下走到臺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在學習劇本上花了大約一年的時間。此前我沒有系統地學習過中文,所以我從辨認字體和聽發音開始反復練習。記住這些之后,我再把各個詞聯系起來,通過這種方式去理解劇本。”
為了展現人魚姑娘在海里游動的畫面,斯維爾在劇中的絕大多數時候都需要坐在升降機上完成表演。在她看來,最大的挑戰便是在有限的彩排時間里,將語言、記憶、表演與舞臺結合起來。
瑪雅·金托飾演的金珠子外婆深受觀眾和演員們的喜愛。當她回憶起彩排的畫面時難掩激動,“最近一次當我演到角色死亡的場景時,我看到我的中文老師躲在角落里哭了。我知道我的演技和中文水平都還不夠好,但它能夠打動我的老師,這對我來說意義重大。”
聯結東西、和而不同
“又到鳳凰花朵開放的時候,想起某個好久不見老朋友,記憶跟著感覺慢慢變鮮活,染紅的山坡道別的路口……”當日演出后,美國學生還與現場近500名北京大中小學觀眾進行了交流。結束時,兩國學生清唱《鳳凰花開的路口》,互相道別。
“看到這一幕我特別感動”,美國版《東海人魚》項目總監、制片人陳蘇寒說,“中美青少年國際中文和戲劇交流”項目自2020年籌備以來,歷經八次選拔、三次培訓,跨越美國兩州,終于在中國兒童藝術劇場展示成果,“中美學生交流時的笑臉,以及他們對于相互認識、語言學習和文化交流的渴望,十分難得。”
美國版《東海人魚》編舞沃爾特·巴雷拉表示,在此項目運行之初,主創團隊大都通過肢體語言來完成教學。但隨著項目逐漸深入,東西方文化日益交融,構成了令人難忘的經歷。
“我最喜歡與來自中國的導演及工作人員一起工作的過程,雖然我們語言不通,但仍然能夠互相理解,最終呈現這樣的表演,并且收獲如此熱烈的反饋。”巴雷拉說,他和美國學生團里的很多人一樣,都是第一次來到中國,“中國之旅是一次非常棒的體驗,我在這里感受到了純粹的興奮、喜悅、溫暖和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