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忘鑄就大國重器 北斗系統全球定位“開新局”
來源:人民網 作者:趙竹青
日期:2020-06-23 11:10:33
二十載漫漫“北斗路”,今天立下歷史性的里程碑。
6月23日,我國第55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發射。這收官之星在北斗三號全球星座組網“大棋局”的落子定盤,標志著北斗三號全球系統星座的部署已經全面完成。
“北斗系統已成為中國實施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國際委員會第十三屆大會的賀電中如是評價。作為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隨著應用的深入,北斗的大國重器角色日漸濃重。
隨著星座部署的“收官”,北斗系統即將正式全面建成。北斗三號全球系統可為全球提供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的定位導航授時服務,這不僅意味著前輩先驅數十年來“初心”終于實現,也預示著我們即將迎來一個更好的“北斗時代”。
初心不忘:二十載“接力”鑄就大國重器
泱泱大國重器,今朝寶劍出鞘。凡是“大國重器”,均不可能一蹴而就,北斗系統亦是如此。
北斗的建設,亦遵循了中國航天“三步走”穩扎穩打的慣例。第一步,建設北斗一號系統,又叫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實現衛星導航從無到有;第二步,建設北斗二號系統,從有源定位到無源定位,區域導航服務亞太;第三步,建設北斗三號系統,架設“星間鏈路”,實現全球組網。
隨著系統逐步發展成熟,北斗作為國家重要的時空基礎設施的地位日益突出。回首來路,從上世紀80年代陳芳允院士提出“雙星定位”概念,到1994年北斗一號建設正式啟動,再到今日北斗三號全球星座部署完成……穿越激蕩三十余年,匯聚幾代人的心血,中國北斗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區域到全球,一步一個腳印,終于不負眾望,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發展道路。
20年來,隨著衛星數量逐漸增加、功能更新換代,北斗系統服務定位精度、系統穩定性、功能全面性穩步提升,全面支撐了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對北斗系統特點“如數家珍”:三種軌道衛星組成混合星座,擁有更強的抗遮擋能力;多個頻點的導航信號,能組合提供更高的精度;創新融合了導航與通信能力,在基本導航、短報文通信、星基增強、國際搜救、精密單點定位等多種服務能力方面均有不俗表現。
如今,我們可以充滿自信地說,北斗系統的建設實踐,豐富了世界衛星導航事業的發展模式。
2020年,北斗三號全球系統星座部署如期收官,楊長風對人民網記者透露了北斗后續建設計劃。他表示,星座部署完成,并不意味著北斗從此就會“一成不變”。他表示,后續,北斗系統還將發射衛星,進行持續建設。2035年,將建成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
“屆時,北斗將以更強的功能、更優的性能,服務全球,造福人類。”楊長風對北斗的未來充滿信心。
重心轉移:從“天上好用”到“地上用好”
“天上好用,地上用好。”這是“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兩彈一星”元勛、首任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對北斗系統的殷切期望。
如今,經過幾代北斗人的共同努力,“天上好用”已基本實現,“地上用好”也正在加速推進。北斗系統全球星座部署完成,意味著北斗未來的重心,將進一步由建設轉向應用。
本著“邊建設邊應用”的理念,北斗應用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數十年的積累,也讓北斗獲得了從國產芯片、到國產模塊等一系列關鍵技術的全面突破,并徹底貫通了從芯片模塊到終端應用,再到系統服務的完整產業鏈。
在中國市場上,北斗的重要地位日漸凸顯。“截至2019年底,國產北斗導航型芯片、模塊等基礎產品銷量已突破1億片,國產高精度板卡和天線銷量分別占國內市場30%和90%的市場份額。”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告訴記者。
北斗的應用,也可以用“遍地開花”“如火如荼”來形容。“北斗在國家關鍵行業和重點領域標配化使用,在大眾消費領域規模化應用。”冉承其一語道破北斗應用的“定位”。
比如,國內超過650萬輛營運車輛、3萬輛郵政和快遞車輛,36個中心城市約8萬輛公交車、3200 余座內河導航設施、2900余座海上導航設施已應用北斗系統,是全球最大的營運車輛動態監管系統。多家電子商務企業的物流貨車及配送員,通過應用北斗車載終端和手環,實現了車、人、貨信息的實時調度。
農林漁業也開始用北斗提質增效。基于北斗的農機作業監管平臺實現農機遠程管理與精準作業,服務農機設備超過5萬臺,精細農業產量提高5%,農機油耗節約10%。全國7萬余只漁船和執法船安裝北斗終端,累計救助1萬余人。
在大眾消費領域,北斗定位導航服務已被電子商務、移動智能終端制造、位置服務等廠商采用,廣泛進入中國大眾消費、共享經濟和民生領域,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
據統計,申請進網的手機中支持北斗的手機達70%以上。智能穿戴領域,多款支持北斗的手表、手環等智能穿戴設備,以及學生卡、老人卡等特殊人群關愛產品不斷涌現,得到廣泛應用。
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來臨,人們逐漸認識到,對于時間與空間的更高分辨率的感知,是數字時代下每一臺智能設備的必備要素。而北斗,也不僅僅是衛星導航系統,更是成為泛在、融合、智能的綜合時空服務體系。
據統計,2019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3450億元。北斗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融合發展,正在構建以北斗時空信息為主要內容的新興產業生態鏈,并正在成為北斗產業快速發展的新引擎和助推器,推動著生產生活方式變革和商業模式的不斷創新。
面對這一充滿想象力的未來,90歲高齡的孫家棟院士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對北斗新聘的總設計師團隊提出期望:“不忘北斗系統建設發展初心,不忘打造世界一流衛星導航系統使命,讓北斗系統更好地服務國民經濟建設發展,滿足人類對精準時空的需求。”
齊心共贏:國際“朋友圈”不斷擴大
生于中國,服務世界。隨著北斗全球系統的建成,正在逐漸“走出去”的北斗,已成為“中國制造”的一張閃亮名片。
在國際合作方面,中國北斗持續推動系統兼容共用,讓全球用戶更好地享用多系統帶來的好處。包括成立中俄衛星導航合作項委會,簽署系統兼容與互操作聯合聲明,開通中俄衛星導航聯合監測平臺,正式生效中俄衛星導航政府間合作協定,為中俄互建監測站等合作提供組織與法律保障;成立中美衛星導航合作工作組,簽署與系統兼容與互操作聯合聲明,深化信號互操作協調;開展中歐頻率協調等。
此外,通過舉辦國際交流會議及論壇,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合作也更加廣泛,北斗“朋友圈”持續擴大。
“目前,世界上已經有半數以上的國家使用了北斗系統。”楊長風介紹。
據了解,目前,北斗系統在印度尼西亞土地確權、科威特建筑施工、烏干達國土測繪、緬甸精準農業、馬爾代夫海上打樁、柬埔寨無人機、泰國倉儲物流、巴基斯坦機場授時以及俄羅斯電力巡檢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北斗地基增強技術和產品成體系輸出海外。
本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的建設理念,北斗積極融入相關國際組織標準。
楊長風透露,目前,北斗全球信號技術指標完成大部分驗證,計劃今年進入國際民航組織標準。同時,支持北斗三號新信號的首個移動通信國際標準提案已通過評審,即將發布。另外,正在開展北斗中軌搜救載荷相關標準文件制定和入網測試,首個北斗船載終端檢測標準將由國際電工委員會向全球公布。
數十年砥礪奮進,數十年春華秋實。多年來,我國衛星導航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弱到強,最終迎來中國北斗走向世界、走向一流、服務全球。
“這些成就凝結著新時代奮斗者的心血和汗水,彰顯了不同凡響的中國風采、中國力量。”2020年新年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新年賀詞中充滿了對北斗的期待,暖心提氣,催人奮進。北斗全球系統的按期建成,既是大國承諾,也是強國標志,再一次向全世界奏響中國的時代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