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外國人喜愛的中國品牌”入選名單揭曉
來源:新華網 作者:張歌 胡平超 馬玉竹
日期:2022-11-28 10:34:58
“中國品牌,世界共享。”11月26日,“2022外國人喜愛的中國品牌”入選名單在2022中國企業家博鰲論壇上隆重揭曉。
發布儀式上,現場播放的新華社駐外記者在多個國家街頭隨采的“外國人都喜歡哪些中國貨”短片,顯示了海外消費者對中國品牌的認知和喜愛。新華社總經理室副總經理潘海平,中國外文局西歐與非洲傳播中心副主任、《今日中國》雜志社副社長李五洲,中國經濟信息社副總裁梁智勇作為發布嘉賓共同啟動了名單正式發布。本次入選的品牌共計50個,涵蓋汽車、金融、網絡服務、酒類、家電等11大類。
發布嘉賓共同揭曉“2022外國人喜愛的中國品牌”入選名單
“2022外國人喜愛的中國品牌”入選品牌名單(排名不分先后,按拼音首字母為序)
中國品牌海外知名度不斷攀升
在中國優質供給和全球美好需求之間,品牌便是連接紐帶。近年來,全球經濟格局顯著轉變,中國制造水平不斷提高,很多品牌開始放眼海外,積極開拓國際市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品牌更是掀起了一波“出海”新浪潮,走出去的品牌數量越來越多,產品、服務種類越來越豐富,外國人對中國品牌的認知度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攀升。本次評選活動全面綜合了網絡投票、產品出口量、海外傳播聲量、專家評審四個維度,從揭曉的品牌名單中可以發現,深受外國人喜愛的中國品牌不僅涵蓋食品飲料、家電、服飾鞋襪等傳統消費品類,還包含金融、網絡服務等新興經濟領域的眾多知名企業。這說明,即便在當下經濟形勢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下,中國品牌在海外各大細分市場仍收獲了廣泛的認可,在國際市場中彰顯出強大的韌性。
作為入選品牌代表,陜西西鳳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洪濤在發布儀式上發言表示,“文化是品牌建設背后最深沉、最持久的支撐力量。”隨著中國白酒開拓國際化市場進程的推進,白酒已成為中外友誼的見證者、鏈接者。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在世界經濟中被貼上了“世界工廠”的標簽,外國人在提到中國品牌時,也總是把它們與“物美價廉”緊密相連。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從“制造大國”奔向“智造大國”的中國正不斷為全球提供質量更優、智力含量更高的產品和服務。在本次評選出的50個中國品牌中,機械化、自動化水平極高的中國中車、中遠海運等國際知名企業,百度、騰訊等互聯網大廠,華為、小米等智能制造企業占有很大比重。同時,隨著汽車“四化”時代的到來,以上汽名爵(MG)為代表的中國汽車品牌也成為科技浪潮的推動者,正朝著高端成熟市場發力。
上汽集團數據業務部副總經理、乘用車公司首席數字官張亮表示,中國汽車產業出海下一步的高質量發展,要考慮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實現高質量的規模化發展,發力高端成熟市場,深入經營環境穩定、市場開放度高的汽車市場腹地,也就是歐洲;另一方面是實現高質量的新動能發展,發力新能源。
可以發現,無論是海外市場規模巨大的科技巨頭,還是那些老牌強企,深受國際市場喜愛的原因之一,便是其是對“科技”“技術”的追求。評選結果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國品牌參與國際競爭的過程中,科技已成為新的增量,代表中國“智”造的品牌,正逐漸成為中國經濟的新名片。
老牌國貨美譽依舊 新銳品牌強勢崛起
曾幾何時,全球各地的人們追捧德國的汽車、日韓的彩妝、美國的電子消費品……如今,海外的各大市場中,中國國貨身影頻頻可見,“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甚至引領起消費熱潮。整個世界開始承認:時代變化了,中國品牌崛起,逐漸和“首選”“優選”掛鉤。在本次揭曉的中國品牌名單中,一直深受海外推崇的老字號品牌五糧液、老干媽等赫然在列,“科技潮牌”realme、“國貨彩妝”花西子、完美日記等新晉品牌也是榜上有名,安踏、鴻星爾克、回力等品牌的“國潮風”也成功吹向了海外。帶有明顯中國文化色彩的產品在海外熱銷,既是國產產品品質的象征,也是中國民族品牌崛起的信號。
依托專業手段 中國品牌出海聲量更高
“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今,企業海外競爭日趨激烈,僅靠產品品質就能博得市場的時代早已過去,品牌形象塑造也成為企業打開國際市場的金鑰匙,而如何使用這把金鑰匙,則需要借助專業的技術工具。本次評選活動過程中,“海外傳播聲量”作為一個關鍵評審維度,引起了參選品牌的廣泛關注。該評審維度的數據結果依托中國經濟信息社新華絲路中國企業品牌海外傳播數據分析系統。這一系統以全球500多家主流英文財經網站為研究樣本,能夠從美譽度、知名度、傳播量等維度對入選品牌進行數據采集和深度分析,形成這些品牌的海外聲量分析報告。同時,該系統可通過大數據分析結果倒逼企業重視海外品牌提升工作,對企業品牌海外傳播策略進行具體研判、對其未來品牌提升計劃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為企業的國際品牌管理工作提供參考。
“2022外國人喜愛的中國品牌”活動由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辦公室、中國經濟信息社、《今日中國》雜志社、中國網主辦,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新華社新媒體中心、新華網、參考消息報社、中國新華新聞信息中心(CNC)、中國廣告聯合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中國名牌》雜志社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