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堅定不移開放信號強烈
來源:海外網 作者:嚴瑜
日期:2021-04-26 09:54:32
圖為海南博鰲亞洲論壇國際會議中心。 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攝
圖為2020年7月29日在老撾拍攝的建設中的中老鐵路。 潘龍柱攝(新華社發)
近日,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斷一年后,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成功舉行,全球重新迎來熟悉的“博鰲時間”。
今年恰逢博鰲亞洲論壇成立20周年。當前,疫情還未散去,如何加強全球抗疫合作,打造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后疫情時代,如何推動亞洲與全球走向可持續的經濟復蘇?
為期4天的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回應了亞洲各國和地區的最新關切,釋放促進世界經濟復蘇以及完善全球治理合作的積極信號與樂觀情緒,引發外媒持續熱議。
發出倡議:開拓合作空間
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是今年全球首個以線下會議為主的大型國際會議。考慮到疫情防控及國際旅行限制,年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形式進行。
據悉,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600多名政界、工商界代表和學者參加本屆年會。在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疊加的復雜背景下,國際社會對論壇抱以更高期待。
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稱,今年年會以“世界大變局:共襄全球治理盛舉 合奏一帶一路強音”為主題,設置六大板塊議題,既有“雙循環”和金融開放等中國發展議題,也有數字貨幣、老齡化和新冠疫苗等國際關注的課題。其中,“解讀中國”和“一帶一路合作”是應各方普遍希望加深對中國的了解和認識而新增的板塊。
年會最吸引外媒眼球的,無疑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開幕式上以視頻方式發表的主旨演講。習近平就加強全球治理闡述中國主張,發出中國倡議,向世界展示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日本放送協會網站報道稱,習近平在演講中明確表示拒絕單邊主義,同時呼吁各國拒絕新的冷戰,并平等對待彼此。
路透社報道稱,習近平在主旨演講中呼吁在全球治理中拒絕霸權主義,建立更公平的世界秩序。報道指出,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在呼吁對全球治理體系進行改革,以更好地反映國際社會而不是少數幾個主要國家的觀點和價值觀。報道還稱,中方發言人在博鰲亞洲論壇上的一系列表態重申了對全球自由貿易的承諾。
馬來西亞新亞洲戰略研究中心主席翁詩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習近平重申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這一立場道出眾多國家長期以來在國際關系上希望得到公平對待的訴求,勢必引起廣泛共鳴。此外,針對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習近平在演講中提出建設四大伙伴關系,值得國際社會期待,將為各國開拓更廣的合作空間。
擴大開放:助力經濟復蘇
外媒指出,博鰲亞洲論壇被視為觀察中國對外政策的風向標。今年,這個邁入第20個年頭的政經論壇更加清晰地展現出中國在諸多國際議題上的聲音。
習近平在主旨演講中表示,作為亞洲大家庭重要成員,中國不斷深化改革開放,積極推動地區合作,與亞洲同進步,與世界共發展。習近平還宣布,中國將積極參與貿易和投資領域多邊合作,全面實施《外商投資法》和相關配套法規,繼續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推動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中國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的積極信號和務實行動,給復蘇中的世界經濟注入更多信心。新加坡《海峽時報》報道稱,在新冠肺炎疫情依然肆虐全球的背景下,中國率先控制住疫情、逐漸恢復經濟發展,并舉辦博鰲亞洲論壇這樣高級別的論壇,本身便展現出中國開放的姿態。
彭博社稱,隨著博鰲亞洲論壇年會復會,中國發出開放信號。這是中國政府在后疫情時代再次努力吸引外國投資者的機會。中國商務部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的外商投資在快速增長,前三個月增長近40%,達到450億美元。數據顯示,這是2002年以來同期最高水平。
中國將同各方繼續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消息,也讓不少外媒感到振奮。委內瑞拉南方電視臺報道指出,“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主張加強國際合作的生動例子。在抗擊疫情的國際合作中,中國企業已經在印度尼西亞、巴西、阿聯酋、馬來西亞、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共建“一帶一路”伙伴國開展疫苗聯合生產。報道稱,根據世界銀行有關報告,到2030年,共建“一帶一路”有望幫助全球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
文萊《婆羅洲公報》表示,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將幫助區域經濟復蘇,進一步振興經濟。
引領亞洲:樂于分享機遇
博鰲亞洲論壇成立20年來,亞洲國家深入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協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推動亞洲成為全球經濟最具活力和增長潛力的地區。
今年論壇發布的《亞洲經濟前景與一體化進程》及《可持續發展的亞洲與世界》兩份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2月,亞洲經濟體與區域內外經濟體生效的區域貿易協定共有186個,占全球區域貿易協定總數的54.9%。同時,盡管受到疫情沖擊,亞洲經濟仍然呈現諸多亮點和機遇。
亞洲經濟的活力與潛力贏得外媒廣泛關注。
路透社刊文稱,亞洲龐大且迅速發展的經濟體正逐漸成為技術創新者、活力四射的市場和消費者。文章列舉了一組對比鮮明的數據:1990年,東亞、南亞和東南亞只占全球經濟產出的25%;2019年,亞洲的占比增至41%;到21世紀20年代中期,亞洲經濟總和將超過北美和歐洲,到30年代中期,亞洲可能占全球經濟活動的一半以上。
在這其中,中國的引領作用不容小覷。早在2020年底,路透社就曾引述專家分析稱,中國經濟正在進入強勁且具有韌性的新擴張階段。借著中國經濟好轉的東風,亞洲也開始看到經濟復蘇的跡象。
世界銀行新近發布的報告預測稱,作為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最大經濟體,今年中國還將推動整個地區的經濟增長7.4%,遠超去年的1.2%。“中國的強勁經濟能夠在某種程度上造福世界。”世界銀行東亞和太平洋地區首席經濟學家阿迪特亞·馬圖指出,中國有能力生產并出口更多新冠疫苗和檢測設備,讓全球受益,同時中國還能通過促進國內消費助力全球復蘇,并在氣候問題上采取行動。
德國新聞電視臺注意到,近日全球最大車展之一的上海車展也如期舉行。該媒體認為,上海車展與博鰲亞洲論壇兩大線下活動的舉行,證明中國遏制住疫情,經濟迅速復蘇。此前中國公布的一季度經濟增長“夢幻數字”,也為世界經濟復蘇帶來樂觀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