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多理工科“海歸”找到用武之地
來源:工人日報 作者:趙昂
日期:2019-10-23 09:40:34
啟德教育與前程無憂、應屆生求職網于10月19日在京聯合發布的《2019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顯示,有相當一部分海歸在實體經濟就業。而這些理工科海歸的薪資也相對較高,就業3——5年的理工科專業“海歸”年薪在15萬——20萬元的占比41.67%。
事實上,在多年之前,海歸多以經濟管理專業居多,相當一部分理工科留學人員選擇留在境外就業。
這一方面是因為在難度較大的STEM專業,即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發達國家本地學生愿意就讀者少,而一些中國學生理工科基礎較好,能夠應對STEM專業的學習和工作,并且這一類專業的學習和就業語言難度也相對較低。
另一方面,則是彼時境外工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的薪資遠高于國內,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歐美工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經常可見黃面孔的工程師就不難理解了。
但是,這樣的就業格局正在變化。一些發達國家正在減少“去工業化”的影響,鼓勵本土學生就讀和從事STEM專業,多重原因使得中國理工科留學生在海外的工作機會減少。另外,不少已經在海外就業的中國工程師,發現自己存在晉升的隱性“天花板”,工作崗位中,工程師多高管少。
與此同時,國內工業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蓬勃發展,迫切需要開拓更為廣闊的國際市場,所能提供的薪資和晉升機會都對海歸具有吸引力。在這樣的情況下,理工科海歸比例上升,亦不難理解了。
大量的理工科海歸是重要人才資源。但是,想讓這些人才更好地發揮能力,需要為他們提供的不只是較好的薪資和晉升機會較多的崗位。畢竟,有的工業企業遠離一線城市,駐地文化、生活資源相對稀薄,對于海歸來說有一定的適應過程。當然,海歸需要適應的不只是生活本身,還有企業文化和管理模式,包括一些企業標榜的所謂“加班文化”。
其實,在海歸人才與國內工業和高新技術用人企業磨合的過程中,企業也應當作出一些改變。比如,進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從制度設計上更加鼓勵創新,盡可能實行扁平化管理,以更好地發揮員工積極性。
要知道,如今80后、90后海歸工程師的工作傾向,也是如今95后,未來00后工程師的選擇偏好。而在這樣的改變過程中,企業本身也會發生有益的改變,特別是對于企業的創造力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