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世界經濟轉機何在?
來源:人民日報
日期:2023-01-19 21:48:04
1月16日至20日,世界經濟論壇2023年年會在瑞士達沃斯拉開帷幕。本屆年會以“在分裂的世界中加強合作”為主題,是新冠疫情暴發以來,首次于冬季以線下方式舉行的年會。
在經歷2022年經濟下行陰霾后,2023年世界經濟會有轉機嗎?這既是與會經濟學家討論的重點,也是國際社會的共同關切。
舊矛盾與新風險疊加
世界經濟論壇2023年年會發布的《2023年1月首席經濟學家展望》調查報告顯示,在接受調查的經濟學家中,2/3的受訪者預計2023年全球經濟將陷入衰退;約18%的受訪者認為全球經濟“極有可能”陷入衰退,這一比例是2022年9月調查結果的兩倍多。報告稱,盡管有一些樂觀的理由,比如通脹壓力緩解,但全球經濟前景的許多方面仍然黯淡。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持續存在,政策挑戰具有歷史性意義。全球增長前景依然疲弱,全球衰退的風險很高。
世界銀行近日發布最新一期《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將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下調至1.7%,較2022年6月預測下調1.3個百分點,為近30年來第三低水平。報告顯示,受通脹高企、利率上升、投資減少、烏克蘭危機等因素影響,全球經濟增長正急劇放緩到“危險地接近陷入衰退的程度”。世行行長馬爾帕斯表示,全球經濟“發展面臨的危機正在加劇”,全球繁榮面臨的挫折可能會持續。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徐秀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分析,在宏觀政策收緊、疫情形勢延宕反復、地緣政治沖突升級、重大氣候災害頻發等短期因素的沖擊下,發達國家消費者物價指數持續大幅上漲、大國地緣政治經濟博弈加劇、金融市場動蕩加劇、美元指數急速攀升和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漲落等國際形勢變化相互交織,2022年世界經濟增速明顯下滑。
“2022年,世界經歷‘黑天鵝’‘灰犀牛’事件沖擊,是老問題和新挑戰疊加、舊矛盾和新風險并存的一年。”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研究員張茉楠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分析,老問題體現在,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帶來巨大沖擊,全球產業鏈調整和重構,已經形成結構性問題。新挑戰表現為,烏克蘭危機引發地緣政治風險,美國為應對高企的通貨膨脹持續加息,引發全球利率普遍上升,全球經濟面臨下行壓力。
滯脹風險與債務壓力并存
《全球經濟展望》指出,2023年,發達經濟體經濟預計增長0.5%,較2022年6月預測下調1.7個百分點。其中,美國經濟增長預期被下調1.9個百分點至0.5%,是除1970年衰退期以外表現最差的一年。歐元區經濟增長預期被下調1.9個百分點至零增長。
此外,世行預測,2023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將增長3.4%,較此前預期下調0.8個百分點。未來兩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人均收入年均增長率僅為2.8%,比2010年至2019年期間的平均水平低一個百分點。在占全球極端貧困人口約60%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2023年至2024年人均收入年均增長率或僅有1.2%,導致貧困率不降反升。
“對發達經濟體而言,滯與脹是其面臨的兩大核心問題。”張茉楠分析,“滯”主要源于美歐國家貨幣緊縮政策的滯后效應,美歐國家持續大力加息,抑制了消費和投資需求,經濟增長明顯放緩。對歐盟來說,持續的能源價格高漲直接影響歐盟制造業產出,打擊歐盟產品國際競爭力,加大經濟下行壓力。“脹”主要體現在,2022年,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美歐國家通脹創40年來新高。美國通脹較為頑固,一直面臨工資與通脹螺旋式上升的困境。歐盟通貨膨脹與其面臨的能源危機密不可分。俄烏沖突爆發后,全球能源結構供給失衡,歐盟難以找到完全替代俄羅斯能源的來源,能源缺口巨大,能源供給不足和能源價格高位震蕩推高其通脹水平。盡管2022年末,美歐國家通脹水平有所緩解,但通脹高企仍是美歐國家防范經濟重大風險的核心任務。
“此外,美國還面臨持續增長的債務風險。2022年,美國聯邦政府債務已達到31萬億美元,遠高于其GDP規模。2023年,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分別掌控參、眾議院,勢必就債務上限問題展開拉鋸戰,增加債務僵局風險。債務風險壓縮了美歐依靠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的政策空間,加之疫情期間,美歐發動財政貨幣政策大力刺激經濟,在短期發揮作用之后,財政貨幣政策產生的邊際效益減弱。疊加美歐當前普遍采取緊縮貨幣政策,發達經濟體通過宏觀調控刺激經濟的效果可能減弱,未來經濟下行壓力可能增大。”張茉楠指出。
馬爾帕斯指出,隨著全球增長前景惡化,發展事業面臨的危機也在加劇。他說,“全球資本被那些政府債務水平極高且利率不斷上升的發達經濟體所吸納,在這種情況下,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由于負債沉重、投資疲軟,可能在未來多年都會增長乏力。”
張茉楠分析,對于新興經濟體而言,發達國家的滯脹風險對新興經濟體最直接的影響是外需減弱,大宗商品需求減弱,以資源、商品出口為經濟支柱的新興經濟體因此可能遭遇經濟放緩困境。與此同時,全球貨幣政策對經濟的刺激作用,對新興經濟體造成的溢出效應影響減弱,經濟增長難度增大。此外,外債風險正在持續影響新興經濟體,對于外債比例較高的新興經濟體,美聯儲持續加息后美元融資成本升高,導致這些國家現金流難以得到保障,償債能力削弱,很可能出現債務風險。
下行壓力與增長動能同在
“全球經濟正在經歷一場根本性轉變,即從一個相對可預測的世界轉向一個更加脆弱的世界。”正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所擔憂的:2023年,全球經濟會好嗎?
徐秀軍認為,2023年,全球經濟發展前景仍面臨較大不確定性因素。可以預見,全球將繼續面臨美歐等發達經濟體貨幣緊縮政策引發的溢出效應。全球債務水平持續攀升、全球糧食與能源短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工具化武器化等問題值得關注。熱點地區地緣沖突局勢惡化、重大自然災害更加頻繁等非經濟因素的沖擊也不容忽視。2023年,全球經濟增速或將延續下行趨勢,且不排除部分重要經濟體出現衰退的可能性。從中長期來看,世界經濟將行進在中低速增長軌道,發達經濟體與發展中經濟體的雙速增長格局仍將持續,但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經濟增長分化態勢依然顯著。
全球經濟的轉機何在?不少經濟研究機構和學者將目光投向“東方”。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近期發布的經濟展望報告預測,全球經濟2022年增速為3.1%,2023年放緩至2.2%,2024年增長2.7%。由于烏克蘭危機引發的能源沖擊繼續刺激通脹,增加全球風險,預計未來一年全球經濟增長將進一步放緩。美國和歐洲經濟增長正在急劇放緩。美國經濟今年將增長1.8%,明年增速將放緩至0.5%;歐元區經濟今年將增長3.3%,明年增速將放緩至0.5%;英國經濟今年將增長4.4%,明年將負增長0.4%。報告預測,亞洲主要新興經濟體將在2023年占全球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近3/4。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中國將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張茉楠認為,盡管當前全球承受著巨大下行壓力,疫情仍存在反復可能性,但全球貨物、資本、人員、信息的流通已成為一大趨勢。在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優化后,中國國內市場內循環與國際市場外循環重新聯通,中國經濟按下“重啟鍵”將為全球經濟增長帶來巨大動能。基于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30%的貢獻率,中國國內市場的恢復發展,對東南亞國家、歐洲國家等外部需求增加,將為全球經濟增長提供巨大牽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