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風電如何向“新”向“綠”?
來源: 中國新聞網 作者:蘇亦瑜 呂明
日期:2024-08-09 17:15:01
沿著興化灣綿延的海岸線望去,一座座“大風車”矗立在蔚藍海面,徐徐轉動的風葉,點亮了萬家燈火,也助推著福建向海圖強。8日,記者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福建采訪團來到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探究海上風電如何向“新”向“綠”。
打造大國重器 實現產業“領跑”
作為我國首個全產業鏈海上風電產業園,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形成了風力發電機、風機結構件、風機總裝、葉片生產等完整的全產業鏈生產格局。2019年以來,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相繼下線我國自主研發的6.7兆瓦、8兆瓦、10兆瓦、13兆瓦、13.6兆瓦、16兆瓦、18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實現了我國海上風電裝備國產化制造能力的持續提升與創新突破。
“一臺16兆瓦的風電機轉一圈預估可以發34度電,一年可以發6600萬度電,可供3.6萬戶三口之家使用。”福清海峽發電有限公司電力運行部副經理王家彬介紹道。從最初的6.7兆瓦,到如今18兆瓦海上風電機組的下線,大國重器頻頻“上新”,產業園內的風電機組制造技術持續迭代升級,不斷刷新亞太地區乃至全球海上風電裝備制造新紀錄。
“奧運精神”也吹到了海上風電機組制造中。作為全球首個國際化大功率樣機試驗風場的興化灣一期風電場,有著全球大容量海上風電機組的“奧林匹克賽場”之稱。國內外8個主流廠家14臺大容量風機在此“同臺競技”,推動了我國大容量海上風電機組關鍵技術的進步。
“福建的海上風電產業此前已經快速聚集,實現了協同作用。”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運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盛雷告訴記者,如今,通過產業園進一步聚集多家龍頭企業,已形成了風機、電機、葉片、鋼結構件等完整的產業鏈。這里的海上風電產業已經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跨越。
注重向“綠”而行 助推“福建造”走向世界
提及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選址福建的原因,盛雷指出,福建有著得天獨厚的風力資源和深水港便利的運輸條件。通過這樣降本增效的做法,再在加上技術不斷的迭代升級,清潔能源的價格被“打”了下來,不再是貴的“代名詞”。
記者了解到,自投產以來,福清興化灣海上風電場已累積發電超52億千瓦時,相當于減少燃煤消耗約157萬噸,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約383萬噸。緊跟“雙碳”目標,海上風電產業持續為當地社會貢獻綠色清潔電能,助推節能低碳發展。
此外,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在設計規劃上也注重向“綠”而行。園區積極推進智能微網建設,集屋頂光伏系統、風機系統、儲能及微網控制系統為一體,成為全國首個實現“碳中和”的工業園區。
目前,該產業園產品不僅廣泛應用于我國海上風電開發,還出口至土耳其、新加坡等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成為推動國際產能合作的新名片,實現了“立足福建、面向全國、輻射全球”的目標。
產品“走出去”,產業園未來還要如何走?盛雷表示,“下一步,不僅想讓我們的海上風電裝備‘走出去’,還想著力打造包括設計、施工、設備出口、運行管理等各環節的海上風電產業鏈出口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