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觀勢謀局“譜新篇”丨聚焦一個“改”字 賦能高質量發展
來源:新華網 作者:宋振遠 王璐 吳黎華
日期:2025-04-10 15:03:19
全國首例跨經營區綠電交易落地、汽車行業發出反“內卷式”惡性競爭倡議、首個民營資本參股的核電項目建設迎來關鍵節點……這個春天,放眼全國,改革正以破冰之勢,奏響破立并舉、互促共進、向新而行的三重變奏曲。
越是在亂云飛渡的復雜環境中前行,越要迎難而上奮力打開改革發展新天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標志性改革舉措加快落地,更好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在“十四五”收官之年,聚焦一個“改”字,各項政策舉措落地落細,將推動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為高質量發展增活力添動力。
破立并舉:讓“大市場”暢通“大循環”
5270萬度!自3月10日起,連續22天,廣西、云南的綠電跨越兩千多公里,點亮了上海的工廠。全國首例跨經營區綠電交易落地,標志著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邁上新臺階。這也是“大市場”暢通“大循環”的生動寫照。
好的市場環境,既是城市競爭的關鍵性“軟實力”,也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硬支撐”。當前,有些地方仍存在依靠規模擴張的慣性思維和路徑依賴,重優惠、輕改革,重指標、輕實質。“產品、服務市場和要素市場存在不同程度地方保護以及‘內卷式’競爭,造成市場扭曲、資源錯配,制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員劉現偉說。
以更大決心深化改革開放,不斷除障礙、增動能,尤為迫切。“扎實推進重點領域改革,著力破除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明方向。
我國14億多人口,9億多在城鎮,近5億在鄉村。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必答題。
“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促進城鄉要素順暢流動,一系列政策舉措加快推進。
城鄉二元結構要破除,市場分割、行業內卷亦是如此。
“加快建立健全基礎制度規則,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瞄準的是制約經濟循環的卡點堵點,最終目標是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
政策思路更加明確,行動措施更為積極。國家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密集部署,將解決行業“內卷”問題與產業提質創新升級有效結合起來。
限定經營者所有制形式、注冊地,強制在本地投資經營或者設立分支機構……針對企業反映強烈的問題,將于4月20日起正式施行的《公平競爭審查條例實施辦法》,細化完善了公平競爭審查總體要求、部門職責、審查標準等。
汽車、光伏等多個行業企業也在加快探索“破卷之法”。日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對車企發出倡議,禁止通過拉踩、攀比制造惡性競爭,推動行業從“數據競賽”轉向“服務、價值競爭”。
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則事半功倍。以“大市場”暢通“大循環”,要“破”更要“立”。
“要推出新版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改革完善招標投標體制機制等。”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成員、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陳昌盛表示,今年將從“要求做的、禁止做的、鼓勵做的”三個維度提出具體舉措,引導地方真正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實現錯位競爭、差異化發展。
互促共進:積能蓄勢激活力提信心
浙江溫州蒼南,三澳核電一期項目建設迎來關鍵節點:1號機組將在4月開始熱試,預計今年年底正式投產。而2號機組正處于冷試準備階段。
2020年,這里實現了我國民資參與核電建設的“破冰”,吉利集團占股2%。到了2024年8月核準的三澳核電二期,參股比例提升至10%。
從2%到10%,民營資本入股核電項目的比例之變,折射出我國民營經濟發展空間的拓展。
當前民營企業數量占我國企業總數92%以上;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企業有42萬多家,占比超92%;在出口強勁的“新三樣”中,民營企業貢獻超過一半。
面對世界百年變局,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充分有效激發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各類經營主體活力至關重要。
近年來我國作出一系列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決策部署,但一些政策執行力度和效果仍不及預期。在劉現偉看來,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扎扎實實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表明政策重心正從“頂層設計”轉向“執行效能”,各地各部門要切實增強民企獲得感和創新創業信心。
今年以來,全國各地的重大項目清單里,積極的變化正在顯現。以山東為例,2025年春季全省高質量發展重大項目建設現場推進會上,集中開工的1006個重大項目里,民營企業項目數量、投資金額雙雙過半。
加力支持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兩重”建設和“兩新”工作的同時,一系列舉措瞄準民營企業難點痛點精準發力:優化民營企業設備更新的融資環境,加大力度實施貸款貼息;推動民營經濟促進法盡快出臺;開展規范涉企執法專項行動……
政策利好正逐步轉為發展信心。今年1至2月,制造業民間投資同比增長10.2%,基礎設施民間投資同比增長8.0%。2月,中國中小企業發展指數創下近四年來的最高值。
實踐證明,前進道路上,只有推進國企和民企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才能形成各展所長、相得益彰的發展格局。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高質量完成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實施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指引,加快建立國有企業履行戰略使命評價制度。
打好改革收官之戰,既要繼續突出體制機制類改革任務的“形神兼備”,也要促創新優布局、提高功能使命類任務的成色。比如,中央企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要更加注重通過自主內生培育、戰略聯盟、股權合作、打造投資平臺等多種模式推進。
陽光時代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國企混改中心負責人朱昌明認為,2025年國企民企合作機會主要在兩者優勢互補明顯的領域,如半導體設備、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國企可發揮資本、場景優勢,民企貢獻敏捷創新,形成“技術攻關—場景驗證—市場推廣”的協同鏈條。
向“新”而行:引導要素資源加速聚集
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還要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
“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大力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加強戰略性力量儲備和穩市機制建設”“深化人才分類評價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加快完善數據基礎制度,深化數據資源開發利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一項項部署,釋放出引導優質要素資源加速向“新”集聚的信號。
資本市場是資金流動的中心環節,是市場信息的交匯區域。只有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的樞紐功能,才能實現科技、資本和產業的高水平循環。
以科創板為例,上交所數據顯示,近三年來,科創板公司研發投入復合增長率超過28%,2024年前三季度研發投入超1000億元,超過同期凈利潤的兩倍。
開源證券副總裁、研究所所長孫金鉅說,資本市場能夠為新質生產力企業提供多樣化的融資渠道和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滿足其在初創期、成長期和成熟期等全生命周期的融資需求。同時,資本市場的定價機制能夠更精準地反映企業的創新價值和發展前景,為新質生產力企業提供合理估值。
人是生產和創新的主體,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需要“投資于人”。
上海去年底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本市重點產業領域技能人才培養試點工作的通知》,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推出一系列技能人才培養新政。溫州探索中的“科技人才貸”則鼓勵銀行機構創新契合科技人才的金融產品,激發人才創新創業動力。
數據要素作為新型生產要素,是數字經濟時代的關鍵性生產要素。國家數據局等17部門聯合印發的《“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提出,通過推動數據在多場景應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創造新產業新模式,培育發展新動能,從而實現對經濟發展的倍增效應。
國家數據局局長劉烈宏說,今年將統籌開展數據領域規劃編制工作,加快形成數據領域的規劃體系,制定印發數據產權制度和培育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的文件,加快推進數據基礎制度建設,組織開展數字中國、數字經濟、數據要素綜合試驗區的建設。
改革大潮,浩浩蕩蕩,勢不可擋。圍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描繪的“改革路線圖”,我們必須以歷史主動精神擔當作為,以自我革命勇氣清障破壁,以全面深化改革賦能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