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有了強壯“中國芯”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鄭娜
日期:2019-09-16 10:10:35
行駛在上海車流密集的馬路上,在低于100毫秒的延遲下,車輛四周的其它車輛、交通指示牌、建筑物、行人、斑馬線等上百種物體,被清楚地識別。這是一塊長寬不足2厘米的小芯片賦予的強大功能。它就是中國首款車規級人工智能芯片“征程二代”。日前,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北京地平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宣布實現征程二代量產并已在全球5個國家斬獲多家前裝定點。
自主創新突破核心技術
征程二代是按照汽車電子可靠性標準AEC-Q100的要求進行設計的。其搭載地平線自主創新研發的高性能計算架構BPU2.0,可提供超過4TOPS的等效算力,典型功耗僅2瓦。
“最讓我們自豪的是,該芯片核心架構處理器BPU是我們自主研發的。”地平線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余凱告訴記者。基于BPU架構強大的靈活性,征程二代能夠高效靈活地實現多類AI任務處理,對多類目標進行實時檢測和精準識別,可全面滿足自動駕駛視覺感知、視覺建圖定位等智能駕駛場景的需求,以及語音識別、眼球跟蹤、手勢識別等智能人機交互的功能需求。
以征程二代視覺感知方案為例,可在低于100毫秒的延遲下實現多達24大類的物體檢測以及上百種的物體識別,每幀高達60個目標及其特征的準確感知與輸出,車輛及行人測距測速誤差均優于國際同等主流方案。
不僅如此,該方案還專門針對道路和場景進行了優化。“比如車輛在行進中,突然有騎摩托車從旁邊插入,視覺感知方案會立刻準確檢測出其運動方向和速度等。這在行業中已經達到領先水平。”地平線聯合創始人、副總裁黃暢表示。
除了高精度、低延遲的感知輸出外,征程二代高于90%的算力利用率,4TOPS算力僅2瓦功耗的高能耗比等,跟國外同類產品相比表現優異。其針對自動駕駛市場發布的全新一代Matrix自動駕駛計算平臺,在算力提升高達16倍的同時,功耗僅為原來的2/3,同時可支持高達800萬像素的視頻輸入,行人檢測距離高達100米。
讓未來的出行更有保障
地平線已同包括奧迪、博世、長安、比亞迪等國內外知名車企一級供應商和汽車廠商以及禾賽科技、首汽約車等知名科技公司及出行服務商達成戰略合作。
地平線副總裁、智能駕駛產品線總經理張玉峰介紹,地平線已在高級別自動駕駛、輔助駕駛、多模交互等方向斬獲5個國家的前裝定點。搭載地平線車規級AI芯片及解決方案的量產車型最早將于2020年初上市。
“商業化成功只是一方面,我們研發團隊更注重社會責任和技術使命。”提到駕駛安全問題,黃暢補充說:“與其它領域的人工智能相比,車載人工智能芯片對性能的要求是關乎安全和生命的極高要求。我們希望用非常高精準度、能夠量產的芯片解決方案,讓更多人能夠在出行中得到保障,讓每個人生活得更安全、更美好。”
繼續攀登AI珠穆朗瑪
2015年7月14日,地平線在北京成立,前瞻性地提出將邊緣計算應用于自動駕駛的方案。2017年12月底,地平線發布了中國首款邊緣計算人工智能芯片并于2019年8月實現中國首款車規級人工智能芯片量產。
車規級芯片需要滿足“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高穩定性”的技術標準要求,并要經過嚴苛的研發、制造、封裝、測試和認證流程,產品開發周期長,難度大。
以征程二代從研發到產品導入的過程為例,設計階段花費18至24個月,完成對構架、后端、流片等設計。之后花費12至18個月通過車規級AEC-Q100認證,包括溫度濕度、工況環境、系統表現、軟件開發等方面的測試。量產階段又需要24至36個月用于車型導入與測試驗證,其中涉及到項目競標、整車集成和功能開發、測試驗證等多項工作。
“車載人工智能芯片是人工智能行業的珠穆朗瑪。此次地平線率先推出中國首款車規級AI芯片,不僅實現了中國車規級AI芯片量產零的突破,也補齊了國內自動駕駛產業生態建設的關鍵環節。地平線將沿著這條路繼續努力攀登。”余凱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