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創新 激發非遺文化的時代光彩
來源:陜西日報 作者:柏樺
日期:2022-11-28 10:42:40
大型戶縣社火微縮模型中的《楊門女將》。
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里的大型泥塑組群《關中記憶》,全景式再現了20世紀50年代關中地區過大年時的場景。
白色幕布之后,各色皮影人物在表演者的手中翻轉騰挪;幕布之前,正在觀看皮影戲的男女老少喜笑顏開,興味盎然;鄉間小路上,一隊裝扮齊整的社火表演者正在向下一個演出地前行,黑衣花臉、白袍小生、蟒袍武生等角色扮相生動……近日,《陜西非遺之美》主題攝影作品展在法國巴黎上線。近40幅以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攝影作品,讓當地觀眾看到了不一樣的中國民間藝術和鄉風民俗。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記錄一個地方傳統文化、民俗風情和歷史變遷的“活化石”,對其最好的保護、傳承方式就是使之融入現代生活。近年來,陜西各地因地制宜,積極籌備實施了一系列惠民、為民、樂民的非遺展示項目,開展了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非遺體驗活動,讓廣大人民群眾走近非遺,全方位感受非遺的獨特魅力。11月10日,記者探訪了西北地區首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
非遺文化薪火相傳
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是在西安市群眾藝術館(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非遺陳列廳基礎上逐步發展建成的。博物館3個展廳總面積1500平方米,陳列有100多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1萬多件相關實物,包括代表作品、工具、原材料、半成品、珍貴圖片等,涉及西安剪紙、秦腔板胡制作技藝、戲劇盔帽制作技藝、豆村大蠟制作技藝、閻良皮影雕刻技藝、蓮湖精巧面塑、唐三彩燒制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組按照社火表演現場制作的大型戶縣社火微縮模型,精彩再現了戶縣社火中最經典、最具難度,以玄妙驚險著稱的社火芯子組合系列場景。這組作品囊括了儀仗、鑼鼓、社火組裝、抬社火、車社火、木偶、牛拉社火、馬社火、背芯子、高蹺、火龍、地龍等戶縣社火的基本形式和內容,被譽為立體的“關中民俗教科書”。其中的《楊門女將》模型更是將關中社火中最大的芯子展示得淋漓盡致。社火《楊門女將》在表演時要由13個至16個孩子在高空展示,如今已經難得一見了。
“因為社火只在年節時才能看到,能夠表演大型社火的班社也越來越少。為了讓人們了解這一規模龐大、形式多樣、技巧高超的民間藝術,戶縣社火傳承人宋志榮、曹靜香、何東繼特意創作了這組大型戶縣社火微縮模型,展現關中百姓過節的民俗場景。”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保護部主任張俊杰說。
第二展廳中,一只巨大的中華動態巨龍風箏頗為引人注目。這只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而特別制作的風箏,由動態風箏大師張天偉于2009年耗時3個月制作而成。按照中國傳統繪畫中龍的形象制作的碩大龍頭,色彩格外鮮艷。通上電源后,龍頭有9個部位可以活動。張天偉制作的動態風箏利用機械傳動裝置,將傳統風箏制作技藝從平面發展到立體,從靜態發展到動態,從動態發展到聲光電結合,如今已有數十個系列的作品。
由省工藝美術大師苗春生創作的大型泥塑組群《關中記憶》,用1300多個神態各異、活靈活現的泥塑人物,30多種勞動工具以及農家小院、戲樓、店鋪等建筑元素,全景式再現20世紀50年代關中地區過大年時看戲、趕集、耍社火三大經典場面。關中地區曾經的社會生活是《關中記憶》所表現的內容,也是關中文化和非遺文化形成發展的根源。
“老一輩藝術家留下了如此豐富和燦爛的文化遺產,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將之發揚光大。為了更好地利用博物館有限的展示空間,館內經常開展活態展示、展演、互動、傳習等活動,邀請非遺傳承人和公眾面對面鑒賞交流,讓更多人接觸非遺、了解非遺并愛上非遺。自開放以來,博物館堅持展示西安市非遺保護工作成果。這里不僅是非遺項目的活態傳承基地,也是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教育廳命名的第一批陜西省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社會實踐基地。近年來,我們和西安市多所高校及中小學實現了傳統文化教育合作共建。”張俊杰說。
發展之路不斷向前
11月10日,由西安市群眾藝術館主辦,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承辦的非遺項目文創研發設計展經過精心準備后開展。
一大早,便有多位觀眾入館參觀。展覽現場,楮皮紙制作技藝、易蟄酵母制香技藝、長安泥塑、關中禮饃、蓮湖精巧面塑等12個省級、市級非遺項目的代表性作品琳瑯滿目,相對應的學生設計原創稿也別具新意。
該展覽是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與西安美術學院版畫系深度合作的創新創業項目,雙方以“藝人說藝、學生品藝、專家導藝、文創新藝”為基礎,歷時4個月探討、設計、創作,最終以設計原創稿的形式向觀眾展示實踐教學階段性成果。
“為了做好非遺傳承保護工作,我們不斷創新展示、傳播方式方法,先后開展了‘非遺進景區’‘非遺研學之旅’‘非遺文創研發展示’‘小小講解員’等一系列活動,讓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在生動有趣的活動中了解非遺進而愛上非遺,成為非遺保護傳承的參與者、實踐者。”西安市群眾藝術館館長、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館長白利群說。
今年8月,西安市群眾藝術館、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開展的“小小志愿者尋找‘古藝’長安非遺研學之旅”活動,帶領中小學生走進魚化泥叫叫制作技藝傳習所、古法斫琴傳習所、唐三彩燒制技藝傳習所等地,在實地體驗中感知非遺文化、領略非遺魅力;“非遺博物館里的小小講解員”活動則利用假期對孩子們進行“上崗培訓”,培養小學生志愿者成為非遺文化的講述者、傳播者、傳承者,推動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發展。
旨在推動非遺保護與旅游融合發展的非遺進景區活動,在眾多非遺傳承人志愿者的積極參與下,先后走進翠華山景區、大唐西市、華清宮等地,通過非遺項目展示展演、現場教學等方式普及非遺知識,讓老百姓體驗傳統民俗,呼吁更多人加入非遺志愿者隊伍,為非遺宣傳、保護和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陜西擁有6000多項縣區級以上非遺代表性項目,很多人做了大量工作,目的就是將這些優秀的文化遺產展示給更多人,吸引更多人關注非遺傳承發展。未來,我們將繼續建好用好展示交流合作平臺,讓非遺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成為人們體驗和傳承傳統文化的媒介和手段,成為賦能文旅發展、鄉村振興的文化載體,推動文化產業發展,讓這些古老的文化和技藝綻放出新的時代光彩。”白利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