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亞平:電影如何促進東西文化交流?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文龍杰
日期:2023-04-03 11:22:40
《中國電影史》的英文版近日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發行。這是中國出版的第一部關于中國電影歷史及其發展的英文著作,引發廣泛關注。
中國電影有何發展脈絡?電影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東西文化交流中發揮著何種作用?《中國電影史》英文版的發行,將如何增強中國電影在電影史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中新社“東西問”近日就相關問題專訪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學部長、《中國電影史》作者丁亞平,探討電影如何促進中外對話。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國電影史呈現何種發展脈絡?
丁亞平:盧米埃爾兄弟在法國巴黎的一家咖啡館向觀眾展示電影的次年,上海有了電影放映,被視為中國放映業的起點??傮w上看,中國電影的啟航與世界電影幾乎同步。具體而言,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底蘊、國家精神、民族寓言都融匯于這門相較于音樂、舞蹈、文學等要很晚才誕生的藝術門類中。
回望中國電影百余年發展,電影一直以其多向度的影像想象映射中國近現代社會波瀾壯闊的歷程,在電影功能、生產機制、傳播機制、藝術美學等方面,形成帶有明顯民族印記的中國電影發展景觀。中國人民生活和歷史變遷的社會圖景,都蘊含在多彩斑斕的影像世界中,既凝聚了跨越時代的歷史瞬間和全民記憶,又成為世界各國觸摸中國進步的脈搏。
圖片《定軍山》、《歌女紅牡丹》、《漁光曲》等代表中國電影多個“第一”的電影海報吸引參觀者。翟羽佳 攝
電影自誕生就與商業有天然聯系。在商業競逐中,國產電影初步的生產模型搭建,社會影響越來越大。20世紀30年代,新興電影運動將電影創作引向現實主義。此后,無論社會派、浪漫派、人文派還是商業派電影創作,都馥郁著創作者對社會現實和時代前景的思考,影像真實彌合了觀眾與現實間的縫隙,寄托著對美好未來的期待。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電影現實主義創作的重要性再次被確認,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拓展類型電影敘事和表現上新的可能性,文藝電影也以執拗之勢始終在場。進入新時代的中國電影,在整體發展上呈現出多元、有序、堅韌的新格局,即使面對如市場極寒這般重大挑戰,依然激發出電影創作新活力,以回溯歷史、繼承電影美、重視社會意義為自覺,創作更富有吸引力、影響力、生命力的作品。
中新社記者:中國電影文化呈現何種特點?
丁亞平: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關于精神信仰、生活方式、社會理想的集中體現,電影作為一種文化產品也映射著政治、社會、倫理、藝術等領域的基本判斷。電影傳遞的文化價值能否被觀眾接受,是電影在市場競逐中取勝的關鍵,不同的歷史時期,時代環境、社會現實與觀眾認知都有差異,都直接作用于電影文化??傮w上看,中國電影始終在傳統與現代、歷史與現實的融合中,實現文化價值建構與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歷史傳奇在電影媒介中實現現代轉換,這是中國的電影文化特色,也是中國電影在國際競爭中的立身之本。
圖片青島影視基地的一組電影攝制場景雕塑。韓加君 攝
從發端之初背負的“社會教化”使命,到今日向“電影強國”邁進,中國電影文化經歷了從自覺到自信、從理論到實踐的變遷,電影語言越發自如地承載思想表達。早期中國電影先后受到好萊塢電影、蘇聯電影理論的影響,20世紀三四十年代受抗日戰爭影響呈現出“抗爭美學”的當下性。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電影依托過往理論與實踐積累更專注于民族風格的探索。如何將思想轉化為影像,并融入藝術審美功能,依然是擺在中國電影面前的考驗。
當代中國電影快速發展,包含著一種文化邏輯,可以概括為彰顯新時代中國自信自強、守正創新強大共識的當下性。盡管新冠疫情的影響還未徹底退散,中國電影依然憑借韌性拓展創作空間,更新創作題材,極力呈現廣闊前景。同時,電影批評、理論與實踐之間的互相促進,也推動中國電影與社會進程、文化傳統保持有機聯系,各類影片,從歷史到現實,全方位詮釋了中國精神。
中新社記者:電影作為重要文化載體,在促進東西文化交流方面發揮著何種作用?
丁亞平:電影享有“裝在膠片盒里的大使”的美譽,是中國文化通往世界的一張名片??v使時代、國家、文化、民族等背景不同,但電影語言對人性的深刻挖掘、人類情感的抒發詮釋是互通的,全世界對具有豐富度的人性表達是會產生共鳴的。
東西方因地理位置、生活習俗、民族心理積淀等的不同,衍生出不同歷史、色彩、背景、元素的文化,電影作品具有商品、藝術品、文化載體的多重功能,其海外傳播承載著一個個故事,在不同國度與當地文化觸碰融合,為文化交流提供更大的平臺和空間。作為文化互信的破冰先行者,電影在文化交流中的意義絕不限于影片本身,合拍片、引進片、電影節、電影放映周等活動,都在為溝通對話提供無限潛力和機會。
長期以來,好萊塢電影是美國價值觀最重要的輸出方式。美國能拓展全球電影市場,在于其巨大的文化價值影響力,在傳播中建立起包括電影在內的價值觀體系,影響深遠。近年,中國電影市場在全球的位置越發重要,2020年和2021年,連續兩年成為全球電影市場之最,根本原因在于中國電影的守正創新。
經歷過資本冷卻、新冠疫情的中國電影,正邁向新征程,秉持開放的話語選擇、國際眼光,以兼容并蓄的胸懷,越發自覺地承接著紓解國際傳播文化困境的責任。中國電影人的和合智慧灌注在電影創作中,以電影為媒加強東西對話,幫助外國觀眾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在世界舞臺上彰顯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背后的思想精神力量。
中新社記者:國際學界對中國電影研究討論的興趣點主要有哪些?
丁亞平:隨著“世界需要中國”的呼聲越來越強烈,關于中國各項議題的理論也日趨繁盛。1928年,侯曜編導的《西廂記》在法國公映,次年影片在英國倫敦愛文利戲院放映。英國《泰晤士報》評論:“觀客如同重讀古國神話一樣”,“全劇描寫有一種嚴肅靜穆的態度,片中無恐嚇和劇烈的刺激,乃一很文靜很清新而有禮貌的作品,觀眾看后,有香留齒頰之妙,嗜影者,曷來一觀此中國的特別作風的片子。”第五代導演的作品在國際電影節上頻頻斬獲大獎,中國電影在國際上備受矚目?;厥字袊娪暗膰H之路,富有感染力的個體故事,更容易被海外觀眾接受。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將鄉土看做在中國基層傳統社會中的一種“特具體系”,生于斯長于斯的人們傳承世代經驗,是區別于現代社會、西方國家的重要標志之一。從中國電影國際研究的現有成果來看,學界傾向于從社會學和生產關系的角度了解中國電影的歷史、文本、理論與市場,透過中國電影讀解中國文化。作為中國電影工業水準的代表作,《流浪地球》將鄉土情懷融入到末日敘事中,將民族情感與世界議題并置,從東、西方對立中解放出來。
中新社記者:《中國電影史》英文版的發行,將如何增強中國電影在電影史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丁亞平: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具有相當重要的國家戰略價值。電影作為文化的重要內容,感受著時代風云激蕩,是“走出去”最關鍵的對象之一。除了影片層面,學術意義上中國電影的“走出去”同樣重要,在時代文化的大背景下,研究中國電影藝術的歷史與實踐的多面性,是“走出去”整體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應予以重視。
外文出版社這次推出由我撰著的英文版《中國電影史》,是中國出版的首部關于中國電影史的英文著作。英文是全世界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中國電影史》英文版的發行,為世界各地研究電影的學者提供了豐富的實證資料和獨特的學術視角,意味著更多的人將通過它了解中國電影的前世今生。
增強中國電影的國際傳播力建設,也需要面向全球學界,以中國電影為重點領域,加強跨國、跨文化的電影人、學者對話。在這方面,電影學術外譯與出版尤顯重要?!吨袊娪笆贰酚⑽陌妾q如一扇窗口,世界通過這扇窗口了解歷史和文化,看到更多面的中國,對中國電影文化的國際傳播和中國電影研究的進一步拓展,將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