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媒體人走進廣西—— “把壯鄉風采展現在更多人面前”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金晨
日期:2023-11-06 09:00:30
兩岸媒體人在南寧青秀山兩岸青年助力鄉村振興移動平臺——“南寧圓夢號”前合影。主辦方供圖
“在廣西,我們看到了青山秀水,聽見了壯族山歌,也了解到許多臺灣人在這里創業發展的故事。我拍攝了一系列視頻作品來記錄此次壯美廣西之行,希望用鏡頭把壯鄉風采展現在更多人面前。”臺灣自媒體人陳詠欽說。
近日,2023兩岸媒體壯美廣西行活動圓滿落幕。7天時間里,來自海峽兩岸的20余名媒體記者和自媒體人先后到訪南寧、百色、河池等地,并參與了第十九屆桂臺經貿文化合作論壇,共同探尋廣西的壯美風光與璀璨文化,感受八桂大地的發展脈動。
非遺文化全景體驗
銅鼓是流行于廣西、云南等地的一種打擊樂器和祭祀用品,迄今已有2700多年歷史。在位于河池市東蘭縣的東蘭民間銅鼓收藏館,一場頗具民族特色的銅鼓舞表演正在進行——
人群之中,年近六旬的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蒙勝文面朝銅鼓,慢下腳步。只見他張開雙臂,咬住鼓邊,靠牙齒提起重達20多公斤的銅鼓,跳躍起舞。精彩絕活,技驚四座。
再次見到臺灣朋友,蒙勝文很是興奮。10多年前,他曾和鄉親們一起到臺北、高雄、新竹等地進行了7場銅鼓舞表演。“臺灣同胞對銅鼓和大陸的非遺文化非常感興趣,當時有觀眾一連幾天看了很多場,讓我們很受鼓舞。”蒙勝文表示,臺灣許多少數民族也有自己的特色舞蹈,期待能夠和他們多交流,也歡迎臺灣同胞來東蘭體驗銅鼓文化。
除了銅鼓,繡球也是廣西獨具特色的文化符號。在百色市靖西市新靖鎮舊州街,靖西壯族繡球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黃肖琴現場展示了繡球的制作技藝,并邀請兩岸媒體記者親手體驗。
繪畫圖案、手工繡花、填充縫合……小小繡球,對手藝與耐心有著極高的要求。黃肖琴介紹,繡球過去曾是壯族男女青年的定情信物,制作繡球也是每一個壯家女孩的“必修課”。隨著時代發展,繡球被賦予了和平、友好、吉祥等更多美好的內涵,成為廣受歡迎的伴手禮。“今天收了很多來自臺灣的徒弟,希望他們可以多為靖西繡球代言。”黃肖琴笑著說。
此行中,臺灣自媒體人蔡如瑜體驗了繡球的縫制過程,還學習敲擊銅鼓演奏《水調歌頭》。在她看來,通過傳統民俗和非遺文化的體驗活動,可以讓兩岸同胞產生更強的情感鏈接。“希望通過視頻作品讓更多人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她說。
臺胞助力山鄉發展
走進東蘭縣三石鎮蘭花文創產業園,臺商陳振昌正精心為一盆蝴蝶蘭造型。放置支架、調整花型、修枝固定……經他一番巧手,一盆造型精致的淡黃色蝴蝶蘭呈現在兩岸媒體人面前。
“大家看,這一盆叫黃金美人,旁邊的是鴻運財神,都有著很好的寓意。”陳振昌告訴記者,自己原本在郵局工作,因酷愛蘭花,便自學栽培、護理、造型等技術,并加以改進和創新,成為了一名“半路出家”的花農。“2003年我從臺灣來大陸觀光兼考察蘭花市場,這一看就回不去了。”
20年間,陳振昌在陜西西安、江蘇昆山等地先后做起了蝴蝶蘭產業。幾年前,他選擇南下廣西,將蘭花培育技術和經驗帶到東蘭,并兼職作當地一家蘭花企業的技術總監。在陳振昌的幫助下,東蘭基地培育出30多個蘭花品種,產品銷往中國各大城市,并出口到東盟國家。
“廣西的自然條件非常適合蘭花培育種植,目前我們正加緊和臺灣花藝行業交流合作,希望引入更受歡迎的‘多花蘭’品種,繼續擴大廣西的‘蘭花版圖’。”陳振昌說。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臺商臺企選擇扎根廣西,為這里的山鄉發展作出貢獻。在平果市,臺企廣西平果超能電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依托當地豐富優質的鋁礦資源,研發生產手杖、拐杖、助行器等醫療康復產品,為當地創造了650個就業崗位,持續助力廣西“大健康”產業的發展。
“這款手杖產品具有定位功能,支持北斗系統和GPS系統,可以通過手機準確定位老人的位置。”該公司總經理、臺商程海興介紹,公司在大陸和臺灣分別擁有近50人的研發團隊,根據市場需求和反饋不斷改進醫療康復器具產品。“目前大陸醫療康養需求不斷擴大,我們正與多所高校合作,嘗試結合AI、物聯網等技術開發智慧醫療器械系統,努力為老齡用戶營造便利的智能生活場景。”程海興說。
活動期間,兩岸媒體人還受邀參與了第十九屆桂臺經貿文化合作論壇,與在桂發展的臺青、臺商代表進行了深入交流。“通過與臺商對話,我發現廣西在自然環境、地理區位和優惠政策上都有著獨特的優勢。”一名駐點大陸采訪的臺灣媒體記者表示,將結合此行所見所聞進行報道,讓更多臺灣民眾了解廣西真實的發展情況。
桂臺融合潛力無限
“來來來,古早黑糖奶茶、澎湖花枝丸、特色糯米腸,臺灣特色小吃走過不要錯過!”
這里不是臺灣的六合夜市,而是位于南寧市青秀山景區的兩岸青年助力鄉村振興移動平臺——“南寧圓夢號”餐車。地道的臺式小吃飄香四溢,吸引不少游客前來品嘗。
“這些小吃都是由青年臺商在廣西本地投資生產的,風味正宗,游客們都非常喜歡。”餐車老板、南寧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副會長賴俊宏告訴記者,“南寧圓夢號”由南寧臺商和當地政府共同打造,旨在為來南寧創業的臺灣青年提供一個免費推介產品的平臺,除了餐飲小吃之外,各類文創產品也可以進行展銷。“目前我們年均收入約100萬元,年底會按比例分配給供貨的青年臺商,支持他們在這里創業發展。”
“這里的糯米腸、雞肉腸就是我們在臺灣吃到的味道,而且價格更便宜。”有臺灣記者表示,“南寧圓夢號”的運營模式不僅能夠支持當地臺灣青年創業,而且可以通過美食、文創產品等,讓大陸游客品嘗到臺灣風味,了解臺灣的旅游特色,“期待可以在更多城市看到‘圓夢號’”。
此次參訪活動中,兩岸媒體人還前往靖西龍邦口岸,了解廣西特色的興邊新模式;來到“長壽之鄉”巴馬,探尋當地利用長壽文化實施現村振興的各項舉措;到訪南寧橫州中華茉莉園,采訪臺企依托特色農業打造系列文創產品的有關情況。
“通過此次行程,我對桂臺兩地農業、文化等各領域的交流合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香港中評社助理記者蔡卓君表示,廣西這片土地上還藏有很多文化瑰寶和發展機遇,期待更多臺灣同胞來這里深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