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多人領略海派藝術之美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日期:2023-11-10 14:24:55
在2018年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進博會”)上,上海“父女檔”非遺傳承人李守白、李詩憶亮相進博會新聞中心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展,向中外媒體展示海派剪紙藝術,展現海派文化魅力。
第六屆進博會正在舉辦,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上海剪紙”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李守白表示,進博會是全球文化交流的盛會,是展示中國文化、海派文化的重要窗口。希望借此契機,讓外國友人欣賞中國非遺之美。
此前數屆進博會,李守白與女兒以及學生搭檔,向中外賓客展示海派剪紙、繪畫藝術。“很多外國記者對非遺很感興趣,他們不僅駐足欣賞,還動手體驗,以藝術為紐帶,我們交流起來格外順暢。”李守白說,“傳承好非遺,年輕人非常關鍵,他們更有活力,又能講外語,更有能力推動中外文化交流。”
在第三屆進博會上,李守白帶來的剪紙作品和海派家具、刺繡、旗袍及老字號糕點等融合呈現,以多媒體形式模擬“上海客廳”,讓中外賓客在進博會上“遇見上海”,看到上海人的衣食住行,感受獨具魅力的海派生活、海派文化。
“藝術呈現不可能像超市一樣,把所有作品羅列在一起,而是需要我們引導大家去欣賞、去體驗、去感受經過提煉的東方美學及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元素,才有助于外國友人更直觀、深刻地了解中國文化。”李守白說。
如今,李守白的女兒——上海市黃浦區僑聯委員、黃浦區文創園區僑聯副主席、憶想天(上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CEO李詩憶接過了非遺傳承的“接力棒”。
李詩憶歸國后,組建了一支富有青春活力的創業團隊,發揮“僑”的凝聚力,以“輕藝術”“非遺傳承”“新國潮”為關鍵詞,創新產業化發展模式,研發各式海派藝術文創產品,打造用非遺為品牌賦能的跨界合作模式。“我們希望用更加國際化的語言、更加年輕的態度傳播好中國文化,讓國際社會讀懂中國。”她說。
作為僑界藝術家,李守白在藝術創作中除了突出“中國風、上海情”,還兼具國際化視野,為當代海派藝術注入新活力。他在法國、德國、奧地利、古巴、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地舉辦藝術展,推動海派藝術“出海”。
什么是“海派”?李守白表示:“每個人對海派的理解都不一樣。什么是海派?一定要來上海走走看看、生活一下,用心去感受。”
李守白創作了大量關于上海石庫門里的生活場景,因此被外界譽為“上海石庫門先生”。“我的作品努力以小見大,向外界展示上海是一座怎樣的城市、上海人有怎樣的生活,從而展現上海人對生活的態度——有條理、有腔調。”
談及藝術傳承,李守白指出:首先,藝術家要心懷對傳統文化的敬畏、敬仰,立足本來,吸收外來,才能創造未來。其次,要學會“見真”。
李守白把剪紙、繪畫視作自己的“兩條腿”。“兩者都代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創作的過程要學會‘開眼’,用‘第三只眼睛’投入創作,才能取得獨特的藝術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