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現藝術與數字科技深度融合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日期:2024-05-09 10:13:12
日前,由中國美術家協會、浙江省文聯、中國美術學院共同主辦的首屆中國數字藝術大展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展覽分為“太空史詩”“寰宇大觀”“仿生格物”“無盡洞天”4個板塊,從1.2萬余件報名作品中遴選出210件作品參展,涵蓋CG繪畫、數字影像、交互藝術、混合現實(AR、VR、MR)、生成藝術/人工智能藝術/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以及其他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的藝術作品,旨在梳理當代中國數字藝術的創作成果,彰顯數字藝術的社會價值。
從數據生活到數字文旅,從太空史詩到元宇宙洞天,從未來科幻到數字考古……通過對文化圖景的重新編碼,展覽呈現出藝術與數字科技的深度融合,勾勒出美學與技術激發出的新想象。
在展覽中,國家天文臺的“深空”研究豐富了航天文化,喚起更多人對星辰大海的熱愛;中科院國際大科學計劃“深時數字地球”,助力人類對行星歷史和生命演化史的前沿探索。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阿里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國美術學院創新設計學院計算藝術研究所所長胡曉琛團隊的混合現實作品《何以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數字藝術大展》,首次利用數字化技術構建移動化、全沉浸、交互式的時空框架,實現“崇龍尚玉”紅山遺址、“文明圣地”良渚遺址等10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重點考古遺址復原的線上展出,通過探訪文明成果、體驗祖先生活,再現“中華何以五千年”的偉大輝煌。
《情緒幾何》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費俊、數學家許晨陽以及心理學家劉正奎進行跨學科合作的藝術實驗項目。本次展出的是階段性成果《情緒幾何》4.0版本。作品邀請觀眾站上交互臺并與之互動,觸摸者的情緒會通過心率等生理數據采集設備記錄并計算出來,生成一個個“因人而異”的情緒化動態三維圖形。
展覽中還有不少AIGC作品。藝術家屈非塬團隊的《基于AIGC的齊白石動態國畫藝術展》以齊白石的草蟲、花木、禽鳥、水族等作品為素材,通過訓練生成數字影像,旨在展現創新與傳統的融合之美。藝術家劉鑫、吳靜遠的《編舞,建筑,人工智能》以動作捕捉數據為主要輸入,結合一系列參數化運算和人工智能機制,在抽象的身體上與空間中生成不同層次的“皮膚”。在作品《共書竹風》中,藝術家曾真與人工智能協同設計了一套融合漢字結構與竹枝竹葉形態特征的竹風字體,構建出虛實混合交互方式,引導大眾重溫書寫體驗。
主辦方表示,數字藝術不但建構起一種“人文科技雙向會通”的創作新領域,而且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視聽體系和工業體系,其生產力和創造性張力值得期待。數字智能正不斷生產出新的應用場景,通過與藝術的耦合,對大眾的感官知覺和現實感覺進行新一輪開發與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