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中華五千年文明之源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張抗抗
日期:2020-02-03 10:41:39
一
2019年12月,我走進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來到了良渚古城遺址公園。
終于,有一座類似房屋的深褐色建筑,出現在一座小坡頂上。這是良渚遺址的一個重要發掘點,良渚古城南城墻。走上幾十級臺階,然后往下俯視——
粗大的圍欄下,一座長寬深達十余米的大坑赫然顯現——四周都是筆陡的土墻,用江南最普通最常見的黃土夯成。壁上干裂的泥土裂縫、錯落的方形洞眼,是考古發掘現場的印記。越往下,層層壘砌的墻土越發硬實緊密,如此干凈而又細膩的黃土,筑墻時定是經過了嚴格的篩選。不同分層微妙的色澤差異,可辨認出黃土的堆筑分多次完成,墻上標注著土層的不同年代數字。墻壁腰線處規整的土埂、泥階一級級通往大坑底部,坑道里散落著大大小小、黃褐色灰白色的石塊,由于安臥于地層深處而未被世間的風煙磨去棱角。它們承載了過重的史前信息,無言地訴說著遠古的秘密。
這是良渚遺址南城墻。兩側的土墻剖面,正是城墻上部的泥土。那些散落的石塊,是當年城墻的地基墊石。
那一刻,那一瞥,那些曾經深埋于地下的城墻墊石,那些被考古發掘的土層剖面,在眼前拉開了一道厚重的歷史帷幕,它們如同一條鋒利的歷史縱線,在瞬間穿越了古今,回到五千年前華夏文明的原點。
二
良渚古城遺址,位于浙西山地丘陵與杭嘉湖平原接壤地帶,地勢西高東低,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脈的支脈,鳳山和雉山兩個自然的小山,分別被利用到城墻的西南角和東北角。古城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正北方向,占地約3平方公里,部分地段的地表如今還殘留著4米多高的殘墻。古城之外,人工堆筑土臺的高度由內而外依次降低,占地約6.31平方公里的外城郭跡象,是勞動者的聚落。這為良渚古城社會的等級秩序、權力中心的營建理念提供了依據。考古已先后發現了8座水門,以此可推斷良渚的普通居民住在城的外郭,乘坐獨木舟與竹筏來往于古城內外。在南城墻中段,還有一座由三處小型夯土臺基構成的陸城門。宮殿區、內城、外城——這三重建構,標志著城市和都邑的成型。這意味著良渚時期的社會形態,已從原始部落聯盟進入了國家治理的文明社會。
良渚地處水鄉澤國,河網密布,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城,營建于沼澤濕地之中。據考,大莫角山宮殿位于城址中央,地勢最為高敞,視線開闊。往南眺望,遠近的丘陵起伏河道環繞,小莫角山、烏龜山宮殿臺基遺址,猶如兩座小型衛城匍匐護佑。前方不遠的臺地頂面,有一片面積不少于7萬平方米的“沙土廣場”,自上而下沙層逐漸加厚,泥層逐漸變薄。泥層上留有一個個明顯的夯窩,夯土面上還有成排的柱坑,像是良渚古人為今人留下的窺探氣孔。沙土廣場是古良渚人舉行大型儀式的“公共場所”。從田野考古學角度判斷,作為良渚古國權力中心的“首都”,應該就在我們腳下。
莫角山的臺地上,還曾發現了35座良渚時期的房屋基址,附近有坑狀燒土堆積,灰坑、積石坑、溝埂遺跡,還有用于排水的大量卵石盲溝。姚家墩一帶發現石砌地面與紅燒土地面的建筑遺址,與莫角山遺址遙相呼應。修葺如舊的遺址,酷似一組橫鋪的剖面圖,勾勒出史前良渚人族群聚落的樣貌。
三
20世紀80年代,在良渚古城西北部,考古發現了一處完整的墓地——反山墓地,據考證這是早期良渚部族顯貴者的專用墓地,被譽為“土筑的金字塔”,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末期最高等級的墓葬。幾千年漫長的歲月,反山墓地一直被覆蓋于一片漢墓的厚土之下,直到近年大量紋樣精細的玉琮玉璧玉璜玉片、陶缸陶鼎陶罐等多種隨葬品被考古發現。其中最為人贊嘆的“玉琮王”,也就是那尊神秘的人面神獸、半人半獸的玉琮神徽,就在反山12號墓坑出土。當它在五千年后重見天日之時,睜得大大的四目雙眼,向我們投來好奇無邪的目光,羽冠上的幽幽紋飾,散發出原始宗教質樸的尊榮與威嚴。良渚玉器表面的浮雕、紋飾、線條與符號,令人對甲骨文、古漢字的起源及前史浮想聯翩。
城外北偏東5公里處發掘的瑤山墓地和祭壇遺址,剖面顯示均為“熟土墩”,祭壇頂部平面呈回字形的三重土色清晰可辨。這里相繼出土了完整的成組玉禮器:與神權有關的玉琮、玉璧;與特殊禮儀有關的精美嵌玉漆杯等形器;用于生產工具的玉鉞成為“玉器時代”的標志。瑤山的年代早于反山,距今5000年以上。也就是說,持續發展約一千年的良渚文化,距今已有5300年—4300年。良渚遺址因此成為五千年中華文明無可爭議的鑿鑿實證和注釋。
四
還有良渚時期的古河道。
古城墻邊的護城河里,曾經發現了很多良渚文化晚期的碎陶片,河岸邊曾發現墊石埠頭、黑石英石片、玉料、鉆芯和漆木器坯件等遺物,這些手工遺物大多工藝精致、做工復雜,為史前遺址所罕見。難以想象遠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使用麻繩、沙礫和燧石作為琢玉工具,竟然能夠將玉器表面的神人獸面和鳥紋圖飾雕刻得如此精美,鉆芯的剖面像鵝卵石一般光滑。還有大量的螺螄殼蜆子殼蚌殼、動物遺骨、木漿、燒焦的稻谷,栩栩如生地還原了良渚先民生產、生活的原始樣態。
如今,水量豐沛的東苕溪和良渚港,依舊在良渚城的南北兩側款款流過。智慧的良渚先民,依山傍勢建起了古城外圍的高壩和低壩。天目山夏季多暴雨山洪,水壩即可用以灌溉、泄洪、運輸、調節水位。這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壩。不由深深驚嘆古人的智慧、膽魄和堅韌性格。
這天傍晚時分,我們到達一個叫做老虎嶺的水壩遺址,在兩座矮矮的小山之間的谷口位置,夾著一堵褐黃色殘墻,乍一眼看去,只是一個毫不起眼的土堆。土層已被幾千年的歲月壓得硬邦而堅實,幾乎與山合為一體。準確說,這是一段人工水壩的截面和斷坎。
經講解指點,再細細辨認,依稀發現土墻上留有一道道極其細微的紋路,顏色較周邊的泥土略深,類似草莖的痕跡。草莖順向分布,沒有交錯疊壓,不像是編織過的草袋,而是用成束的散草包裹著淤泥制成。輕輕觸碰那墻,指尖下傳來了年深日久的涼意,草蛇灰線之間,隱隱浮動著良渚古人靈巧的雙手和健碩的身影。
這就是良渚古人修筑水利工程所大量使用的“草裹泥”。草是沼澤地帶常見的“苕”,碳十四測定,樣本距今4900年,屬于良渚文化早期。
老虎嶺東側的崗公嶺,留有一座最早被考古發現的高壩,壩高約30米。良渚水利系統共有11條水壩,其中高壩6條,分為東西兩組。近年來,用遙感衛星技術還勘探到多條低壩。低壩水系的存在,也是從草裹泥的碳十四測定年代得到確認。
自此,由史前良渚人統一規劃并人工建造,距今約5000年古城外圍水利系統,全部浮出水面。高壩低壩,巍巍然屹立于世。
五
偉哉良渚!智哉良渚!善哉良渚!
良渚遺址上所有的斷面、斷坎、剖面,就這樣為我們一層層揭開了良渚古文明的真相。興修如此大規模的水利工程,需要調集整個古良渚的人力資源。專家學者以此推斷:良渚古城是長江下游并太湖流域崧澤文化的承繼與發展。這些由城址、外圍水利系統、分等級墓地(含祭壇)、精湛的良渚玉器等四類人工遺存構成的文明范例,揭示出一個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有復雜的社會分工、王權貴族、階層分化、禮制規范、城市架構、藝術創造,并擁有神權崇拜的原始宗教信仰,毋庸置疑具備了區域性文明的早期國家雛形。
自1936年開始的良渚遺址發掘,一代又一代考古工作者在田野上披風沐雨,為華夏文明起源分布的“滿天星”說,提供了最有說服力的佐證。
2019年7月6日,中國良渚古城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證地,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
作為一個杭州人,我曾幾次到過良渚。只是,遲至這一次,我才懂得,北依太湖、西靠天目山脈、東臨錢塘江的余杭良渚平原,才是“最早的杭州”。良渚古城,就在我們少時向往的“大觀山果園”。
離開良渚多日,那尊四目雙眼玉琮神徽,始終帶著它凝重神秘的微笑高懸于頭頂。我似乎聽見他說:歷史的真相,無論在地下掩藏多少年,待到重見天日之時,一切妄語和謊言,都將化作塵埃。
(張抗抗,第八、九、十屆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國務院參事。代表作:長篇小說《隱形伴侶》《赤彤丹朱》《情愛畫廊》《作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