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中華佛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傳承 第二屆港澳臺海外青年絲路行代表團走進“東方佛都”法門寺
來源:海聯在線 作者:顧書亮 翟浩
日期:2020-08-30 20:41:33
海聯在線西安8月30日電 8月30日上午,由陜西省海外聯誼會、陜西省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陜西中華文化學院、香港陜西商會共同主辦的“新絲路之光”第二屆港澳臺海外青年絲路行代表團走進“東方佛都”法門寺,共同感受法門寺作為絲綢之路起點上中外文明交融圣地的人文魅力,領略世界唯一指骨舍利及法門寺珍寶的風采,探訪中華佛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傳承。
法門寺,始建于東漢末年恒靈年間,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釋迦牟尼佛滅度后,遺體火化結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統一印度后,為弘揚佛法,將佛的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分送世界各國建塔供奉,中國有19處,法門寺為第五處。
法門文化景區,2009年5月9日建成對外開放,占地1300畝,由山門廣場、佛光大道、法門寺寺院、合十舍利塔,以及眾多雕塑組成。其中,合十舍利塔由臺灣著名建筑設計大師李祖原策劃設計,呈雙手合十狀,塔高一百四十八米,相當于五十層樓高,中間有安放佛指舍利的寶塔型建筑,舍利塔前面有一條長達一千五百米的“佛光大道”,兩旁用花崗石雕刻巨大的佛像。
絲路行代表團一行行走在象征著成佛之道的佛光大道,東西兩側惟妙惟肖的佛陀勝跡雕塑和法界源流雕塑,立刻吸引住大家的眼球,相機的快門聲此起彼伏。
“佛教雖是外來文明,但傳播至中國,不斷與中國的儒道文化、百姓的日常生活相互碰撞砥礪。如今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法門寺具有1700多年歷史,也見證了中國佛教傳播的一段輝煌歷史。”法門寺監院寬嚴法師帶領大家走進塔下地宮,瞻禮了地宮中供奉的影骨舍利,觀看了地宮中保留下的唐代地宮通道遺存,并為大家細細講解了法門寺的傳奇魅力。在提到地宮里發掘伊斯蘭教風格的器物,隆一師傅則感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面對幾位外國留學生,他說:“絲綢之路就是一個文化交流的過程,現在很多國外的學生來到我們這里,進行文化交流,你們帶來你們的文化,也會把我們的文化傳播出去……”
參訪完畢,大家一致認為法門寺是名副其實的世界佛教朝覲中心和佛文化交流中心,紛紛盛贊看到的不僅是文物,更是華夏文明對佛教文化的兼容并蓄和傳承。(顧書亮 翟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