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桑尼亞現中文熱 漢語水平考試人數逐年增加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呂強 李志偉 張朋輝
日期:2019-07-26 10:09:03
近日,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大學孔子學院在達累斯薩拉姆大學、姆貝亞科技大學等四個考點同時舉行了漢語水平考試(HSK),共有303名考生參加了一級至五級的考試。據統計,2018年上半年坦桑尼亞參加漢語水平考試的考生人數達到976人,接近去年全年的總人數。近年來,坦桑尼亞國內掀起了一股學習中文的熱潮。越來越多的當地人出于對學習中文的熱忱,對中華文化的向往,報名成為孔子課堂的學員。
了解中國文化成為當地人的新潮流
“平平仄仄平平仄,抑揚頓挫,入耳動心。漢語到底有多美?我想這樣回答,看到乞力馬扎羅,我們會說白雪皚皚;看到塞倫蓋蒂,我們會說生機勃勃;看到桑給巴爾,我們會說碧海藍天。漢語之美,美得像是一首歌,美得像是一幅畫。”24歲的約瑟夫·古蒂是達累斯薩拉姆大學物理化學專業的大二學生,盡管學習漢語只有6個月時間,但他已經能用流暢的中文朗誦他在今年“漢語橋”比賽中獲得第二名的作品《漢語之美》,他也因此獲得了7月份去中國比賽的機會。
“漢字很漂亮,中文的語音語調都很動聽。”古蒂回想起當初學習中文的情形說,以前他的家人和朋友都覺得學習中文會浪費時間,“我在‘漢語橋’獲獎改變了他們的想法。學習中文讓我們更好地了解中國”。古蒂的中文名“古橋”是他的中國老師給取的,他說,“古”音同他的名字,而“橋”則象征著坦桑尼亞人民和中國人民歷久彌堅的友誼。他希望成為一名傳播中國文化、增進兩國人民友誼的使者。
“中文課真的很有意思!”達累斯薩拉姆大學大三學生恩諾西·納尚饒有興致地說,“我學習中文已經有一年半了,起因是以前看了中國電影,從此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學習中文也一發不可收。”如今,納尚有了自己的中文名叫孫天明,他希望自己在學習中文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將來可以帶父母去中國旅游。
“學習中文,了解中國文化成為當地人的新潮流。”達累斯薩拉姆大學孔子學院院長劉巖對記者介紹說,在該孔子學院參加漢語水平考試的學生由原來的幾個人到幾十人,2016年接近500人,2017年是1100多人,而2018年上半年考生人數就已經達到976人。
“漢語已經進入坦桑尼亞的國民教育體系。”劉巖介紹說,“坦桑尼亞學制為4年初中、2年高中。現在大學層面設有中文專業,中學的初二和初四也都有漢語全國統一考試。中文已經被列為考試科目之一。達累斯薩拉姆大學孔子學院成立于2013年10月,目前已在大學、中學、小學設有22個教學點,其中12個位于大學,8所中學設立了中文課。”
培養本土教師助力解決師資不足問題
“我的中文名叫張豐,很幸運能成為達累斯薩拉姆大學孔子學院的本土中文老師。我已經習慣了和學生在一起學習中文,他們非常喜歡學習這門語言。”伊曼紐爾是達累斯薩拉姆大學孔子學院的第一位在崗本土中文教師。他曾在中國哈爾濱師范大學攻讀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研究生。三年學成后,伊曼紐爾選擇回國成了坦桑尼亞首批三名本土中文教師之一。
“我上大學的時候看到很多中國公司在坦桑尼亞開展工作,但很多當地工人只會講斯瓦西里語,和中國人溝通很不方便。”伊曼紐爾原本在坦桑尼亞多多馬大學學習管理專業,之所以改行教授中文,是因為看到坦中兩國日益緊密的經貿交流帶來的對中文人才的巨大需求。
“中文為我們打開了一扇成功之門。我希望將自己在中國學到的語言和文化知識傳播到坦桑尼亞。”現在,伊曼紐爾教過的20多個學生已經畢業,他很自豪地說,“我的學生中文學得很好,他們都順利地通過了漢語水平考試”,下個學期他將迎來60多個學生。當被問到自己和中國老師教授中文有何區別時,他說,中國老師一般是用英語授課,而當地學生的常用語言是斯瓦西里語,老師和學生用第三種語言來交流會有一定障礙,“我教授中文是用斯瓦西里語,這樣能解釋得更清楚,學生也能更容易掌握要點。”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劉巖表示,坦桑尼亞的中文教學面臨的一大制約瓶頸是師資不足。培養本土教師有助于解決教師流動性大和師資短缺的問題,同時也可以結合當地特色,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今年下半年,達累斯薩拉姆大學孔子學院將再迎來4名像伊曼紐爾一樣的本土中文教師。“在孔子學院的推動下,達累斯薩拉姆大學很快將要開設中文本科和大專專業。再過兩三年,會有大批精通中文的人才被培養出來,到那個時候師資不足問題將迎刃而解。”劉巖表示。
推動中國文化傳播和中坦文化交流
“達累斯薩拉姆大學孔子學院積極推動中國文化傳播和中坦文化交流,為促進中坦人民相互了解和增進友誼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中坦友好合作的重要紐帶。”劉巖介紹說,2017年孔子學院共舉辦了100多個場次的文化活動,吸引了7萬多人次參與。孔子學院還組織了很多結合當地特色的活動,比如曾舉辦兩次“中坦人才招聘會”,組織100多家當地和中國企業招聘孔子學院的學生,既服務當地社會和學生就業,也幫助企業找到更優秀的人才。
達累斯薩拉姆大學孔子學院還與當地媒體加強了合作,比如時常在當地報紙《每日新聞報》用專版介紹中國文化。現在,達累斯薩拉姆大學孔子學院和中國中譯出版社、坦桑尼亞矛星出版社成立了聯合編輯室,要把中文書籍翻譯成斯瓦西里語,讓當地民眾可以讀到原汁原味的中國故事,目前正在翻譯《新中國故事》一書。
與此同時,他們還鼓勵當地華僑華人到這里新開辦的斯瓦西里語班學習當地語言。劉巖說,漢語教學和中非文化交流的合作空間巨大,還有許多工作要做,相信中非之間的文化交流將會越來越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