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僑胞注意!
來源:中國僑網等 作者:何穎
日期:2022-05-20 09:33:16
據世衛組織5月18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球累計新冠確診病例達5.20億例。美國、德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是新增確診病例數最多的五個國家。
而除了新冠肺炎疫情,近期,全球其他各類疫情也開始此起彼伏,需要引起注意。
馬來西亞近期手足口病激增
馬來西亞衛生部17日發布稱,在5月8日到5月14日一個流行病學周之內,馬來西亞通報手足口病7526例,比上一個流行病學周增加3.5倍。
據介紹,截至5月14日,馬來西亞已通報手足口病31661例,為去年同期15倍。
目前通報的病例中,有近半數發生在首都吉隆坡、行政首都普特拉賈亞和吉隆坡周邊的雪蘭莪州。大多數傳染地點發生在托兒所、幼兒園或學前教育學校,有九成以上患者為6歲以下兒童。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人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多見于5歲以下嬰幼兒,3歲及以下兒童發病率最高。大多數患者癥狀輕微,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癥狀,潛伏期為2-10天,感染后一般7-10天內痊愈。
如何防范:
1、減少出入人口密集場所:每年5——7月是手足口病的高發季節,應盡量減少或避免到游樂場所等人群集中的地方玩耍,以防感染。
2、家長要做好個人和家庭清潔:被褥和衣服加強日曬,玩具、餐具勤消毒等。
3、外出活動后勤洗手。
4、每天晨起或晚歸時都要檢查孩子身體:特別是手心、腳心、軀干胸背部有無紅疹,口腔有無皰疹,密切關注孩子的體溫、精神狀態的變化。
巴西今年已發現登革熱病例75.7萬例
巴西衛生部當地時間16日發布的公報顯示,今年截至5月7日,巴西已發現登革熱病例達75.7萬例,較去年同期增加150%以上,因登革熱致死人數為265人。
資料圖。巴西圣保羅,戴口罩的民眾橫過馬路。
巴西衛生部16日發布的最新流行病學報告稱,今年以來,巴西登革熱病例呈現上升趨勢。僅在4月23日至5月7日期間,巴西全國登革熱病例就增加了約40%。
登革熱是由蚊蟲傳播的一種急性熱帶傳染病,典型癥狀包括發高燒、頭痛、惡心、嘔吐和關節痛等。嚴重的患者還會表現出流血、血壓下降和呼吸困難等癥狀,甚至死亡。
如何防范:
1、減少不必要的外出,出行應盡量避開登革熱病高發區域,居住在相關區域的人員應特別注意做好防護。
2、在人員居住較密集區域采取防蚊、滅蚊措施,個人做好防護,避免在蚊蟲較多處逗留。
3、切實提高環境衛生意識,清除衛生死角,避免生活區積水滋生蚊蟲,特別留意花瓶、衛生間等處。
4、如出現發熱、頭痛、肌肉關節痛、皮疹等疑似癥狀,應立即就醫。就醫時須佩戴口罩,做好個人防護,并保持社交距離。
印度“番茄流感”暴發 超80名兒童感染
近日,印度南部的喀拉拉邦出現“番茄流感”疫情,目前已有超過80名不滿5歲的兒童感染。
據介紹,“番茄流感”是一種罕見的病毒性疾病,目前尚不清楚具體致病原因。其主要癥狀包括高燒、身體疼痛、關節腫脹、疲勞、皮疹等。患上“番茄流感”的兒童身上還會出現水泡,“番茄流感”的名字也源于這些像番茄一樣的紅色水泡。
印度衛生專家阿魯納表示,這種疾病具有傳染性,患者需要被隔離。醫生還建議對感染者使用的餐具、衣服和其他物品進行消毒。
雖然被稱為“番茄流感”或“番茄熱”,但《今日印度》說,導致這種疾病的確切原因尚不清楚,印度衛生官員正在進行調查?!队《葧r報》援引卡納塔克邦衛生部門負責人長蘇達卡的話稱,這種疾病與新冠肺炎沒有關系。
不明原因兒童肝炎已在20多個國家出現
當地時間5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表示,自4月5日英國首次報告不明原因兒童肝炎病例,全球已經出現超過400例兒童不明原因的肝炎病例。
目前,患病兒童會出現腹瀉、嘔吐、發熱和肌肉疼痛等癥狀,部分兒童有黃疸癥狀。
美國《貝克爾醫院評論》5月18日刊文指出,世衛組織全球肝炎項目資深科學家伊斯特布魯克稱,截至5月15日,全球已有22個國家出現了429例相關病例。
不明原因兒童肝炎或與新冠相關
醫學期刊《柳葉刀》日前刊文稱,最新研究顯示,不明原因兒童肝炎可能與新冠病毒導致的超級抗原相關。
根據世衛組織歐洲區辦事處的報告,截至本月13日,歐洲16歲及以下的兒童肝炎病例中有70%的患者曾感染了新冠病毒。以色列媒體也報道稱,該國最新報告的12名兒童肝炎患者中,有11名在一年內感染過新冠病毒。
不明原因兒童急性肝炎有哪些表現?
近日,我國國家衛健委發布《有關不明原因兒童急性肝炎有關問題解答》。其中提到,不明原因兒童急性肝炎患兒的共性特征為:
①年齡1月-16歲,大多在10歲以下;
?、诔霈F黃疸、惡心、腹痛、乏力、嗜睡和胃腸道癥狀(包括腹瀉和嘔吐),大多數患兒無發熱;
?、蹖嶒炇腋紊瘷z查轉氨酶(AST或ALT)明顯升高。
兒童急性肝炎如何預防:
避免兒童前往人多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切斷飛沫接觸和糞口傳播途徑.
保證兒童充足睡眠和營養,定期清洗兒童外出衣物和常接觸物品,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