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絲路考古
來源:陜西日報 作者:呂揚
日期:2022-08-22 09:41:52
西大考古人與絲綢之路結緣甚深。80多年前,西北聯合大學(西北大學前身)就對位于陜西省城固縣的絲綢之路開創者張騫的墓葬進行了發掘和修繕。在此后的80多年間,幾代西大考古人圍繞絲綢之路開展了大量工作,培養了大批專門人才,取得了一系列標志性成果。
7月25日,記者再次見到王建新,他聊得最多的仍然是對考古的情懷。
上次采訪王建新是在2019年10月,那年是西北大學走進中亞考古十周年。才從考古現場回來的王建新顯得有些疲憊,但他一聊起考古發現,便神采奕奕。受疫情影響,王建新雖然兩年多時間沒有再去中亞開展考古工作,但他也沒讓自己閑著,正在寫一篇關于吐火羅人的論文。
“在絲綢之路考古研究領域,我國學術界過去主要研究的是國內部分,這一領域已有的考古資料和研究成果大部分是由國外學者完成的。如何在絲綢之路考古研究中實現學術創新和超越?如何逐漸獲得在絲綢之路考古研究領域的話語權?這是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王建新說,這篇論文有些顛覆性的觀點,也是多年絲綢之路考古研究的成果之一。
記得上次采訪王建新時,他曾講了這樣一次經歷:在撒馬爾罕考古時,團隊遇到了國外一位著名的考古學家。這位考古學家十分不友好地問:“你們到這里來做什么?”王建新當時什么也沒有說。但幾天后,這位考古學家又主動找到了王建新。
“經過20多年的考古實踐,我們在以東天山地區為重點的古代游牧文化考古研究中,逐漸形成和完善了游牧聚落考古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由于有這樣的積累,在中亞考古的過程中,我們在一些國外學者已經做了大量工作的區域新發現了不少古代游牧聚落遺址,這些新發現讓國外學者驚訝和贊嘆。”王建新說。
在中亞開展考古工作的過程中,西大考古團隊本著對歷史文化遺產負責的態度,全面考慮文物保護和未來展示的需要,逐漸總結和完善了大范圍系統區域調查與小規模科學精準發掘相結合的考古工作方式,得到了中外同行和當地居民的好評。中國考古學家在考古研究過程中重格局、重保護等大遺址考古的慣行做法,在境外考古工作中給外國學術界和社會公眾帶去了全新的感受。
最近,王建新正在辦理出國手續,準備帶領團隊再次赴中亞開展之前未完成的考古工作。
69歲的王建新,還在續寫著他和絲綢之路考古的不解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