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鐵技術方案、盾構設備和管理模式在國外整體實踐再創佳績——莫斯科地鐵西南線首條隧道貫通
來源:經濟日報
日期:2020-07-14 12:21:55
日前,中國鐵建莫斯科地鐵西南線項目首條隧道順利貫通。這條線路將極大緩解莫斯科中心城市的交通壓力,推動本區域經濟、文化交流,也標志著中國地鐵技術方案、盾構設備和管理模式在國外整體實踐再獲佳績。
本報訊 記者齊慧、通訊員李琳佳報道:日前,由中國鐵建自主研發生產的“波麗娜”號盾構機破土而出,中國鐵建莫斯科地鐵西南線項目首條隧道——斯拉夫世界站至秋列涅夫將軍站右線隧道順利貫通,中國地鐵技術方案、盾構設備和管理模式在國外整體實踐再獲佳績。
據悉,該項目位于連接科穆納爾卡新城和莫斯科中心城市的科穆納爾卡線上,是繼中國鐵建承建我國首個歐洲地鐵工程莫斯科地鐵第三換乘環線西南段后,實現滾動發展的又一地鐵項目,工程主要包括三站(秋列涅夫將軍站、斯拉夫世界站、馬梅里站)三區間及附屬結構,線路總長約6.5公里,投資額約合人民幣28億元。這條地鐵是連通莫斯科中心城市和科穆納爾卡新城的重要輻射線路,建成后將與環線線路實現換乘,極大緩解莫斯科中心城市的交通壓力,促進當地及周邊地區人員流動,進一步推動本區域經濟、文化等多方面交流,對區域經濟發展有深遠影響。
據介紹,掘進采用的6.28米土壓平衡盾構機,此前曾在莫斯科地鐵西南段項目中成功貫穿極寒環境,使中國制造閃光“一帶一路”。當時,5臺盾構機以俄羅斯家喻戶曉的熱播劇《爸爸的女兒們》中5個女兒的名字命名,分別為波麗娜、瑪利亞、達利亞、耶甫蓋寧和加麗娜。根據盾構機真機1:16比例制作的盾構機模型還在“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中向公眾展出,在中俄都成了“網紅”。進入2020年,盾構機“姐妹”帶著功勛轉戰新戰場。項目部不斷優化管理辦法,利用當地人才市場化特點,打造國際化項目團隊,提升施工管理效率,創造了43天始發3臺盾構機施工速度,各項指標領先全線。
斯拉夫世界站至秋列涅夫將軍站右線隧道長826米,“波麗娜”號盾構機始發后,曲線下穿修建于1960年的雙向10車道莫斯科環城公路。為保障當地百萬人交通出行不受影響,中國鐵建組織中俄專家多次研討,制定了專項技術方案,并一次通過業主審批。項目設置11個監測點,安排專人24小時輪班值守監控,加強沉降觀測,及時調整掘進各項參數,并對盾構司機與掘進班組實行嚴格技術交底。最終,歷時33天實現了“零沉降”穿越莫斯科環城公路影響區域。
在項目建設過程中,中國地鐵技術方案逐漸被莫斯科地鐵建筑行業接納。該區間隧道掘進至接收井103米處,地層為軟弱富水層,項目部采用混凝土箱體接收工藝,在西南段箱體實踐基礎上,優化改造整塊“砂漿體”,有效止水且加固土體,保障了工期和接收安全,節約了施工成本,這是該工藝繼莫斯科地鐵西南段項目之后在莫斯科第二次運用。近期,莫斯科市市長索比亞寧在視察該項目時,對項目克服疫情影響穩步推進施工表示肯定。
在該區間隧道掘進期間,正是莫斯科新冠肺炎疫情蔓延階段,加大了在空氣流通不暢的隧道內長時間工作感染風險。中國鐵建結合莫斯科當地疫情防控要求,采取網格化管理模式,同時調整人員組織模式,采用“中國盾構司機組織外籍盾構司機與外籍掘進班組”施工模式,增加俄籍盾構司機及掘進班組人員數量,增加排班作業頻次,進一步減少員工在隧道內持續工作時間。此外,項目部定期發放防疫物資,實行進出場工人體溫檢測登記制度,嚴格控制聚集性作業人員,使中俄籍員工生命健康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為保證工程質量和安全,加快施工進度,項目部與作業班組簽訂了“盾構施工激勵方案”和安全責任書,設定每班掘進基數,獎優懲怠、當天兌現,最終在工期壓縮情況下如期完成隧道掘進目標。同時,項目部堅持循環作業,土方開挖、鋼支撐架設和盾構施工同步推進,組建多國人員聯合掘進隊,有效規避了勞務人員受疫情影響無法進場問題,保持生產進度,如期完成盾構機吊裝及下井調試等節點目標,僅用3個月便完成了首塊頂板澆筑,以中國速度領跑全線。
如今,項目部掘進施工由中國、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多國人員共同開展,“聯合部隊”經過磨合,工效已遠超當地。在莫斯科疫情嚴峻形勢下,為當地增加了300多個就業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