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們推動創新釋放更大紅利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何星輝
日期:2021-12-24 10:05:11
這一年,我們推動創新釋放更大紅利
轉眼又一年,2022年的腳步越來越近了。盡管新冠肺炎疫情的陰霾還沒有完全散去,但我們仍抱有最大的信心,隨時準備迎接勝利的曙光。
“學術不端”者不授學位、平臺經濟加強監管、種子法再迎修訂、《個人信息保護法》正式施行……這一年,國家層面頻現“雷霆手段”,護航蓬勃的創新動能。而透過袁隆平抖音賬號受追捧、退休教授狀告中國知網勝訴等事件,我們看到了個體創新意識的崛起,也看到了創新動能正在加速凝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我國創新能力勢頭強勁,全球排名連續9年穩步上升。
創新不止,希望在前。這正是一個大國的魅力所在。
袁隆平抖音賬號受追捧
追星就追科學界“最亮的星”
1月10日晚7點,抖音賬號“袁隆平中華拓荒人”的粉絲數量突破1000萬大關,并以10分鐘30萬粉絲的速度遞增,將一眾網紅賬號甩在身后。而此時,距離這個賬號登錄抖音短視頻平臺,僅僅才過去一天。一個老科學家的抖音賬號能夠在社交平臺上獲得如此關注,實屬罕見。盡管后來因該賬號存在爭議,抖音官方很快做了封禁處理,但這一現象還是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
袁隆平受追捧,早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2019年9月,袁隆平參加湖南農業大學的開學典禮,上萬名學子變身“粉絲”夾道歡迎,用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表達對科學家偶像的熱愛,校園“秒變”巨型追星現場。在他去世后,民眾跪地痛哭送別,舉國一片哀悼之聲。能受到民眾如此愛戴,與袁隆平巨大的科學成就不無關系,卻也折射出民眾對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關注與期待。
有了袁隆平,我國的糧食安全才有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袁隆平是千千萬萬個躬耕于科技創新第一線的科技工作者代表,更是我國種業創新自立自強的標桿人物。
追星就要追科學界“最亮的星”。一個追捧科學家的民族,一定有光明的未來。
“學術不端”者不授學位
雷霆手段讓失范者“無處遁行”
3月,教育部發布公告,就學位法草案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草案提出,學位申請人在學位授予單位學習期間以及學位申請、同行評閱、答辯過程中存在學術不端、作偽造假等行為的,學位評定委員會可以作出不授予其學位的決定。此外,已獲得學位者,被查明學位論文或者實踐成果存在嚴重剽竊、偽造、抄襲、數據造假等學術不端行為的,經學位評定委員會審議決定,由學位授予單位撤銷學位,收回或者宣布學位證書無效。
近年來,學術不端的問題飽受社會詬病,它就像一顆毒瘤,不僅毒害社會風氣,損害學術聲譽,更嚴重削弱了整個社會的自主創新能力。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這是扁鵲見蔡桓公時的早期診斷,可惜蔡桓公沒有重視,最終不治身亡。今天,學術不端對社會的危害同樣不容忽視。我們在振臂高呼學術誠信回歸的同時,也應該敢于拿出雷霆手段,對于學術不端行為給予嚴厲懲戒,讓失范者“無處遁行”。
對平臺經濟加強監管
利劍高懸才能讓平臺經濟行穩致遠
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強調,我國平臺經濟發展正處在關鍵時期,要著眼長遠、兼顧當前,補齊短板、強化弱項,營造創新環境,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推動平臺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充分肯定了平臺經濟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剖析了平臺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風險,為平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對于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增進人民福祉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近年來,蓬勃發展的互聯網平臺在促進經濟轉型、為群眾生活提供便利等方面的作用非常顯著。同時,平臺經濟的“雙刃劍”特性愈加凸顯。大數據殺熟、強制“二選一”、侵犯用戶隱私、壟斷加價、資本無序擴張等問題日益顯現,不但擾亂了市場秩序,還破壞了創新環境。
加強監管勢在必行。我國反壟斷執法機構查處了多起互聯網平臺濫用市場支配行為的案件,涉及的領域包括電商、餐飲外賣等。
監管利劍高懸,防止資本野蠻生長,才能更好地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讓民營經濟創新源泉充分涌流、創造活力充分迸發。隨著我國互聯網治理體系的不斷健全,平臺經濟必將迎來更大發展機遇,將更好地為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服務。
科普工作有了新路線圖
科普需向“精準滴灌”式轉型
6月25日,國務院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為我國科普事業和科學素質建設規劃了新路線圖。《綱要》明確了未來15年公民科學素質提升總目標:到2025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要超過15%;到2035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要達到25%。
提升科學素質,對于公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于增強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和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20年開展的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了10.56%,這一數據相比于2010年的3.27%,已經有了顯著的提高。但是,近年來,公民科學素質議題也呈現出復雜化趨勢:一方面是公民科學知識增加,另一方面卻是熟雞蛋返生、高科技算命等“偽科學”不乏擁躉。
為更好解決當前公民科學素質存在的問題,推動公民科學素質邁上新臺階,《綱要》改變過去“大水漫灌”式科普為“精準滴灌”式科普,提出有針對性地補足短板,認真落實好五大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和五大重點工程。知識短缺模式下普及科學知識為主的傳統科學普及模式,早就應該向全面提升科學素質、促進公民全面發展的科學傳播模式轉變了。
只有從根本上構建主體多元、手段多樣、供給優質、機制有效的全域、全時科學素質建設體系,才能形成高素質創新大軍,促進科學技術的快速轉移轉化,真正做到用科學引領經濟社會發展。
種子法再迎修訂
從源頭上解決種子同質化問題
8月1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在京開幕,種子法修正草案提請大會審議。
為激勵育種原始創新,從源頭上解決種子同質化嚴重問題,修正草案建立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明確實質性派生品種可以申請植物新品種權,并可以獲得授權,但對其以商業為目的利用時,應當征得原始品種的植物新品種權所有人的同意。在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77個成員中,有68個已經實行這一制度。
近年來,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審定品種多,但突破性品種少,同質化問題比較突出,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修飾性品種比較多,簡單說,就是品種選育還停留在對主要推廣品種和核心親本的修飾改良上,導致品種遺傳基礎狹窄。這種局面如果不改變,難以適應加強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保護、激勵育種原始創新、保障糧食安全的新形勢。
此次修正,意味著植物新品種權保護從“初出茅廬”,到將逐步建立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上并升到法律層次。20年來,歷經多次修改調整,種子法正不斷完善,為我國種業自主創新保駕護航。
種子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但我國種業自主創新與發達國家有差距。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打好種業翻身仗。而建立商業化育種體系,增強種業自主創新能力,需要完善種子研發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這是“打好種業翻身仗”的關鍵所在。
我國創新指數再升2位
排名連續9年穩步上升
9月20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國排名第12位,較2020年上升2位。《報告》高度評價中國在創新方面取得的進步,并強調了政府決策和激勵措施對于促進創新的重要性。
從2013年起,我國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連續9年穩步上升,上升勢頭強勁,位居中等收入經濟體首位。
WIPO自2007年開始發布全球創新指數,已經成為國際上關于創新和知識產權水平的權威報告,具有較強的客觀性,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報告》從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兩個方面,通過政策環境、人力資本與研究、基礎設施、市場成熟度、商業成熟度、知識與技術產出、創意產出等七大類81項指標,對全球132個經濟體的綜合創新能力進行系統衡量。
《報告》顯示,從創新投入看,中國的貿易、競爭和市場規模、知識型工人等2項大類指標均處于全球領先地位,全球研發公司前三位平均支出、高校排名前三位平均分、產業集群發展情況、資本形成總額在GDP中的占比、企業研發投入占比等細分指標排名靠前。這表明中國在促進產學研合作,發展特色產業,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等方面采取了更多措施,為企業創新發展營造了更好的環境。
從創新產出看,中國的優勢集中在無形資產、知識的創造、知識的影響。其中,本國人專利、商標申請,創意產品出口在貿易總額中的占比等細分指標均實現全球領先。2021年,知識傳播這一大類指標進步明顯,特別是知識產權收入在貿易總額中的占比這一細分指標持續進步,表明中國正逐步從知識產權引進大國向知識產權創造大國轉變。
《個人信息保護法》正式施行
全方位構筑個人信息“保護網”
自11月1日起,《個人信息保護法》正式實施,這是一部保護公民個人信息的專門法律,與《民法典》《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電子商務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共同編織成一張個人信息的“保護網”。
隨著信息化與經濟社會持續深度融合,網絡已成為生產生活的新空間、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交流合作的新紐帶。截至2020年12月,我國互聯網用戶已達9.89億,互聯網網站超過443萬個、應用程序數量超過345萬個,個人信息的收集、使用更為廣泛。
雖然近年來我國個人信息保護力度不斷加大,但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企業、機構甚至個人,從商業利益等出發,隨意收集、違法獲取、過度使用、非法買賣個人信息,利用個人信息侵擾人民群眾生活安寧、危害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等問題仍十分突出。
在互聯網時代,個人信息保護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之一。《個人信息保護法》堅持和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理念,在確立個人信息保護原則、禁止“大數據”殺熟、嚴格保護敏感個人信息、賦予大型網絡平臺特別義務、規范個人信息跨境流通、健全個人信息保護工作機制等方面,明確了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規則和各相關方的權利義務,全方位構筑了個人信息保護網。
退休教授狀告中國知網勝訴
版權聲明不是平臺侵權的“擋箭牌”
12月初,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退休教授趙德馨狀告中國知網侵權勝訴,獲賠70萬元。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起侵權官司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多數期刊目前這種經營方式的法律風險。從法律層面來說,期刊在接收論文時單方面的版權聲明,并不能成為侵權的“擋箭牌”。
根據著作權法,作者一經向期刊投稿,就意味著作者已經同意使用其論文,期刊可以不與作者簽訂書面協議,而獲得論文在本單位網站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但這不等于期刊取得轉授權,論文如在其他網站傳播仍需獲得作者同意,單方面的版權聲明并不具備法律效力。
12月10日晚,中國知網在微信公眾號發布《關于“趙德馨教授起訴中國知網獲賠”相關問題的說明》,作為中國知網運營方的《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有限公司,公開“向趙德馨教授表示誠摯的歉意”,并提出正視問題、解決問題,將妥當處理趙德馨教授作品繼續在知網平臺傳播的問題。
12月22日,中國知網官方網站上的“中國知網會員·流量計費標準表”顯示,碩士、博士學位論文下載費用現在分別是7.5元/本、9.5元/本,這與之前的價格相比分別下降了50%和62%。
該案帶來的積極意義是,一方面,促進大平臺承擔起企業社會責任,在知識產權保護上做出表率;另一方面,在平衡個人權益和公眾利益的前提下,讓更好地保護知識產權成為一個人人關心的社會問題。
全國新冠疫苗接種超26億劑次
我國有望年底達到群體免疫標準
全國新冠疫苗接種超過26.9億劑次,完成全程接種人數超過11.9億人——來自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的最新消息顯示,我國疫苗接種率已達80%以上。
構筑牢固的人群免疫屏障,是戰勝疫情的根本之策。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國以堅決果斷的勇氣和決心,科學精準抗擊疫情,始終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克時艱。
這是把守衛人民健康放在最突出位置的防控策略——從高風險、重點人群到普通人群,從60歲以上老人到3至11歲兒童,一年多來,中國完成新冠疫苗接種的人數規模全球最大,接種速度居于世界前列。
這是一場與快速傳播、變異的新冠病毒展開的全方位賽跑——大規模疫苗接種幫助較短時間控制病毒傳播鏈,有效減少重癥和死亡病例……
當前,國內疫情呈多點散發、局部暴發狀態,部分省市已經發現了新冠病毒“奧密克戎”變異株,這使得疫情防控形勢變得更加嚴峻復雜。隨著春節的臨近,人群流動加劇,將給疫情防控帶來更大的挑戰。
一個利好消息是,按照目前的接種進度,今年年底之前,我國有望達到群體免疫標準。中國力量,構筑起抗擊疫情的“免疫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