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為什么要研究馬克思主義?
來源:人民政協報 作者:高楊
日期:2021-12-18 14:50:53
這是海峽論壇舞臺上,第一位臺灣青年就意識形態議題作大會發言。
他是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臺灣籍教師林哲元。
從臺生轉變為臺師,林哲元在大陸學習工作已經超過10年。2012年林哲元在南京大學哲學系取得博士學位,研究的方向是馬克思主義哲學。
臺灣社會主義運動史是社會主義中國探索實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臺灣人為什么研究馬克思主義?”這是林哲元每次自我介紹時都會被問到的問題。
“因為在臺灣學不到。”這是林哲元最簡短的回答。林哲元說,我們在臺灣從小就接受多年的“反共”教育,但高中和大學時期臺灣解除“戒嚴”不久,各種社會矛盾和社會思潮并發激蕩,而關心政治、熱衷社會改革運動的學生,幾乎每個人都自稱為“左派”。大家舉辦讀書會、徹夜辯論、爭論誰才是真正的“左派”。林哲元想,既然是“左派”,總要多了解一些馬克思主義理論吧,因此就來大陸學這個專業。
林哲元說,其實,在臺灣也有近百年的社會主義運動史。日據時代有臺灣共產黨,臺灣光復到上個世紀50年期間,臺灣有中共地下黨領導的各種運動,70年代以后的臺灣反“獨裁”民主運動中也有主張兩岸統一和社會主義的政治力量。只不過他們的聲音長期被藍綠政治勢力刻意掩蓋、曲解,甚至打壓。“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毋庸置疑的!臺灣的社會主義運動史是社會主義中國探索實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與實踐研究不能遺漏的一塊。”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百年奮斗,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最恢宏的史詩。”林哲元表示,百年來在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艱苦斗爭過程中,一批又一批愛國進步青年挺身而出、奮起抗爭,其中也有臺灣青年奮斗犧牲。例如,1944年,20歲的臺南青年吳思漢為了回到祖國參加抗戰,放棄日本學業,只身穿越朝鮮半島,過鴨綠江,潛入東北華北淪陷區,突破層層封鎖,最終抵達重慶,寫下了“尋找祖國三千里”的動人故事。臺灣光復后,吳思漢回到臺灣,加入中共地下黨,直至撲倒在上世紀50年代“白色恐怖”的槍口下,犧牲時年僅26歲。“像吳思漢這樣的為人民解放事業獻出生命的臺灣青年還有很多:32歲犧牲的郭琇琮醫生、35歲犧牲的基隆中學鐘浩東校長、36歲犧牲的作家呂赫若……”
“白色恐怖”阻攔不住臺灣青年追求真理的腳步
林哲元說,1950年,24歲的臺南青年林書揚因加入中共地下組織被判處無期徒刑,直到1984年58歲時才走出監獄,坐牢34年又7個月。也是1950年,曾參加“二·二八”起義、19歲加入中共地下黨、21歲被捕的高雄青年陳明忠被判入獄10年,出獄后他繼續斗爭,1976年第二次被捕坐牢,直到1987年獲釋;1968年,31歲的青年作家陳映真,組織同道閱讀馬克思主義和魯迅著作被逮捕,判刑10年;1972年,23歲的臺灣成功大學學生吳榮元,接觸到《資本論》等馬克思主義著作,與幾位同學秘密籌組“成功大學共產黨”,先被判處死刑,后改為無期徒刑。1986年吳榮元出獄,投身工人運動與統一運動,至今仍領導著臺灣勞動黨在島內奮戰,“他們的理想是兩岸完全統一和臺灣人民徹底解放。他們代表了臺灣青年追求進步的光榮傳統。”
魯甸脫貧攻堅戰第一線的真實故事向臺青闡釋了“什么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什么是社會主義?什么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很多臺灣朋友不能很好回答這個問題。林哲元說,“我想用最近發生的一個例子來談談。”
林哲元介紹道,今年暑假,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與臺灣作家藍博洲帶領的臺灣辜金良文教基金會共同舉辦了“兩岸春天報道文藝營”。他們組織了大陸多所高校的數十名臺師和臺生到云南省昭通市魯甸縣進行深度調查,走訪了魯甸地震受災群眾的重建小區、魯甸扶貧產業的花椒園,走進卯家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活動中大家分組進入居民家中深度訪談。
一位營員聽著脫貧群眾講述他們如何享有安全的住房、醫療保障和免費義務教育,不禁感嘆道:“終于明白‘國家為每個人兜底’這句話的含義了。”
“脫貧攻堅戰第一線的真實故事,觸動了這群臺灣青年。”林哲元說,一位來自復旦大學的臺灣博士研究生在活動總結發言時說:“在大陸,我才真正明白了‘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這句話背后的深刻含義。”“堅持中國道路,堅持人民至上”,不是一句句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百姓的幸福生活,是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實踐,是萬眾一心、不懈奮斗的民族復興的中國力量。
林哲元說,上個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六中全會召開,會議審議通過的決議其中有一段話我特別有感觸:全黨要堅持唯物史觀和正確黨史觀,從黨的百年奮斗中看清楚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從而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踐行初心使命,在新時代更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實勝于雄辯。今天祖國大陸的發展進步為廣大臺灣青年的發展打開了一片新天地,為臺灣青年來大陸交流、學習、實習、就業、創業不斷創造有利條件。數以萬計的臺灣青年在大陸求學就業,他們是兩岸融合發展不斷深化的有力見證。”
臺灣青年要擺脫“做客”心態,讓我們一起認識祖國也認識我們自己
“什么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什么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事實做出了最好的回答。”林哲元表示,這不就是那些為了人民解放事業獻出生命的臺灣前輩們所追求的嗎?臺灣底層民眾什么時候也能過上這樣的好日子?“我想這是每位臺灣青年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主動去了解祖國大陸的方方面面,相信你會找到答案。”
林哲元呼吁,期待更多在大陸求學工作和生活的臺灣青年,擺脫“做客”心態,關心政治、關心社會,走入基層,服務民眾,在實踐中觀察和思考,把更多真實客觀的大陸情況傳播回臺灣,幫助那些無法來大陸的臺灣朋友突破島內的輿論屏障。
林哲元說,“我們要像保護自己眼睛一樣保護兩岸的和平穩定、保護兩岸同胞共同家園,堅決反對外國勢力干涉,堅決反對‘臺獨’。回想歷年來為民族統一與人民幸福而犧牲付出的前輩們,我們心里應有堅如磐石的信念——前進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將會荊棘叢生、充滿坎坷,但只要兩岸青年攜手努力,我們必定能在一次次的挫折中奮起,直到迎來兩岸完全統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