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和景區“互加好友” 陜西帶給游客別樣感受
來源:西安日報 作者:職茵 唐佳欣
日期:2022-07-26 17:45:09
戲曲表演亮相老菜場市井文化創意街區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尚洪濤 攝
“游覽歷史古跡,還能看到這么精彩的非遺展演,讓我們對‘文化陜西’的厚重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讓游覽更有意義。”不久前,與家人一起來陜西華清宮景區游玩的張先生說。
在綠水青山間,在文化遺址中,在文化街區里,越來越多的來陜游客與張先生一樣,收獲旅途中的意外之喜。這是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相融的美好,是文化之趣、文化自信注入美景之中帶來的幸福感、獲得感,也體現了各文旅單位扎實推進非遺進景區、開展非遺集市等活動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以及持續深入推進文旅融合的信心、動力。
“在欣賞游玩美景的同時,還能欣賞到恢宏雄厚的鼓樂、悠揚婉轉的琴音、精彩絕倫的武術、惟妙惟肖的杖頭木偶戲,真的不虛此行。”不久前,游覽翠華山的呂女士說,在以地質地貌為特質的翠華山景區里,還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這是她沒想到的。
近期,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連續舉辦了多場“西安市非遺保護傳承人志愿者隊伍景區行活動”,足跡遍布翠華山、華清宮等多個景區,帶去了包括鼓樂、古琴、紅拳、造紙、磚雕、糖人、面塑等非遺項目的展示和展演活動,讓游客在美景與古跡中感受跨越歷史時空的對話,體會古老非遺技藝的獨特魅力。
西安鼓樂強大的演出陣仗,讓不少人發出驚嘆。游客表示,聆聽此樂,仿佛回到了繁盛時期的唐朝。
“我們保護非遺,需要把它們置于群眾的當代生活中,要著力推動非遺與現代生活密切連接,從而更好地服務人民。”西安市非遺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為更好地展示傳播非遺、助力文旅產業恢復發展,還將繼續通過行走的非遺展示,讓群眾有更多的機會和平臺與中國傳統文化美麗邂逅。
布糊畫、風箏、棉絮畫、關中葫蘆、核雕等非遺產品,戲曲容妝、戲曲盔帽、古琴等特色表演,讓西安老菜場文化創意街區熱鬧非凡。西安市碑林區文化館近期連續組織非遺傳承人將“非遺·雅集”搬進街區,吸引了眾多市民和游客駐足觀看和體驗。
“非遺·雅集”集宣傳展示、產品銷售于一體,每次會設定不同主題,邀請不同項目的傳承人來到現場,與游客互動。不久前,碑林非遺戲曲容妝傳承人黨莉莉和戲曲盔帽制作箱倌技藝傳承人霍耀武,精彩的戲曲表演讓游客從演唱、盔帽、戲服、妝容等方面近距離感受到戲曲文化的精深。
霍耀武說:“祖輩們流傳下來的手工技藝歷久彌新,時代要求非遺能綻放出年輕化、潮流化的特色,我們也需要像老菜場這樣充滿市井文化氣息的景區,在融合共進中,讓非遺服務更多的人。”
碑林區文化館館長王敏表示,把非遺集市帶入創意文化街區,用技藝背后的非遺故事承載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融合交織,實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讓非遺的展示有了更廣闊的天地,也讓市民和游客對街區有了新期待,可謂一舉多得。
“開展群眾喜聞樂見和參與性強的非遺展示活動,充分彰顯非遺與現代生活的深刻聯系,描繪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保護、傳承、弘揚的美好圖景,是非遺進景區實現雙贏的有益嘗試,是撬動景區再發展、展示非遺成果、呈現非遺之美的創新之舉。”陜西省文化館非遺保護部主任白拴鎖說。
不斷深化“非遺進景區”的形式和內容,并將成熟模式積極向地縣推廣和輻射,是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踐行文旅融合的重要舉措。陜西省文化館副館長杜俊杰告訴記者,陜西省文化館與漢中勉縣武侯墓博物館達成合作協議,打造全省非遺進景區常態化典型示范案例,將開發當地旅游資源與打造非遺體驗項目相結合,完善非遺設施,豐富景區文化,吸引更多游客,實現旅游與文化互助的生動局面,為陜西文旅發展提供寶貴經驗和有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