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見世界文化遺產 留住一抹鄉愁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金旭
日期:2023-06-12 15:10:12
在中國已擁有56項世界遺產中,福建土樓、開平碉樓、廈門鼓浪嶼和泉州都與“僑”息息相關。在中國第七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僑鄉學者、僑胞向中新社記者講述他們為申遺助力的故事。
廣東僑鄉開平,以碉樓而聞名。2007年6月,“開平碉樓與村落”在新西蘭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首個華僑文化的世界遺產項目。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暨建筑系教授譚金花曾參與申遺工作,負責開平碉樓與村落項目英文申報文本和規劃文本的撰寫。她表示,現存有1800多座大大小小的碉樓見證了一段消逝的華僑文明。
譚金花從小在開平長大。對她而言,碉樓不僅珍藏著兒時與玩伴肆意奔跑,穿梭其中的舊時光,還記錄著華僑“葉落歸根”、回報桑梓的生活縮影。“保護碉樓文化,為海外游子留住文化之根是我從事該研究的初衷和動力。”她說。
數百年前,大批在海外打拼的開平華僑回鄉建造家園,為保護僑眷安全,居守兼備的多層塔樓式建筑拔地而起。譚金花介紹,碉樓的墻體厚實,四周遍布射擊孔,配備了槍械、石子、探照燈等工具;樓頂四角筑有“燕子窩”,居高臨下的防御讓賊匪望樓興嘆,無功而返。
“碉樓凝聚了華僑先輩的智慧,一磚一瓦皆是他們心系故里的印記。”譚金花表示,華僑將羅馬柱、拱券、琉璃瓦頂、巴洛克裝飾等西方建筑元素巧妙融入碉樓,實用與美觀兼顧。夏日村莊田連阡陌,一座座碉樓矗立其中,中西元素相得益彰,也碰撞出僑鄉建筑獨特的魅力。
談及開平碉樓的保護與開發,譚金花表示,尊重歷史是前提條件。“開平碉樓是華僑文化的典范之作,不僅要保護建筑的本體與外部景觀,還要還原、保護老物件,挖掘塵封中的華僑故事和其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
2021年,“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被批準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6項世界遺產。“這是泉州人的驕傲。”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馬達加斯加華商總會會長、法國福建商會會長蔡國偉依舊激動不已。
“泉州曾是世界海洋商貿史的重要地標,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但泉州的申遺之路并不好走,20年的時間里經歷了諸多變數。”蔡國偉對此深有體會。為幫助家鄉申遺,他帶領法國福建商會參與、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向海外民眾講述泉州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海絲文化。“同時,我們還積極配合、協助相關部門,為其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報送申遺資料提供服務保障,為申遺助力。”蔡國偉說。
家鄉一直是蔡國偉在異鄉拼搏的底氣。1997年,蔡國偉帶著向朋友借的5萬元人民幣,到馬達加斯加開啟紡織服裝貿易生意。他說,一代代華僑出海經商,相互幫扶,“愛拼才會贏”的閩商精神一直激勵著他克服一切困難。
每逢春節,蔡國偉會在馬達加斯加舉辦華人慶祝活動,將家鄉的高甲戲帶到海外。慰藉鄉愁的同時,也能向海外民眾帶去豐富多彩的非遺體驗。他表示,希望能讓更多的海外民眾近距離接觸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在交流中煥發泉州非遺文化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