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11月19日正式落幕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
日期:2023-11-20 08:22:52
11月19日,為期一個月的第二十二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正式落幕,為全球觀眾奉上一場集聚全球演藝精粹的藝術盛宴。
一個月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舉辦近千場各類演出與活動,惠及觀眾600萬人次。高水準的演出呈現、高品質的內容策劃、多維度的文旅融合、國際化的辦節氛圍,進一步彰顯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推動國際文化交流、提升上海城市軟實力的積極效能。
匯聚名家名團,鋪就文明交流互鑒的“文化絲路”
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自1999年創辦以來,已成為國際藝壇具有影響力的藝術節之一。本屆藝術節聚焦“文化絲路”主題,旨在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10月19日晚,開幕式演出交響詩篇《絲路頌》由上海交響樂團與上海博物館聯袂合作,從館藏的絲路主題文物中汲取靈感用于創作,用音樂詮釋“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小型文物特展展示朱踐耳《絲路尋夢》創作手稿及上海博物館館藏的十件絲路主題文物,讓海內外嘉賓更直觀地感受“絲綢之路”的歷史文脈和意象之美。
在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聯盟論壇上,希臘雅典數字藝術節、俄羅斯索契冬季國際藝術節等24家絲綢之路國際劇院聯盟成員共同簽署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聯盟上海共識》,推動合作交流走深走實。
本屆藝術節進一步發揮綜合性節慶品牌“聚光燈”和“加速器”效應,推出72臺高質量的演出項目,境外項目占比60%,國際化程度和首演占比均創歷史新高。
由馬林斯基劇院全新制作的四聯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在藝術節舉行了完整版世界首演;瑞士洛桑貝嘉芭蕾舞團《人們總是自我想象》《七段希臘人的舞蹈》在藝術節進行首演。
南音、花鼓戲、花燈戲、錫劇等9個劇種在藝術節演出,舞劇《永和九年》《詠春》、雜技劇《天山雪》、話劇《鐘馗嫁妹》《陸機》、交響組曲《向海之路》等劇(節)目在藝術節亮相,以不同的藝術形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深化長三角文化交流,打造城與城文化雙向賦能新模式
本屆藝術節演出交易會共吸引包括ISPA國際表演藝術協會、歐洲藝術節聯盟等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60余家機構、1700多位代表參會,整體規模創歷史新高。116項“引進來”演藝合作意向為未來上海演藝事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103項“走出去”演藝合作意向則顯示著中國原創的力量。
今年是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五周年,本屆藝術節也持續深化實踐文化交流合作的“一體化”。10月19日至11月2日,藝術節在江蘇無錫、浙江寧波和安徽合肥等地的分會場陸續啟幕。馬林斯基劇院等名家名團依托藝術節平臺,走進各分會場,將文旅深度融合的“上海模式”帶到各地。各地優秀演藝資源同樣交流至上海主會場。寧波分會場輸送的舞劇《東方大港》和無錫分會場輸送的錫劇《涓生之路》,成為上海與兄弟省市文化雙向賦能的具體實踐。
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藝術節“藝術天空”惠民活動持續舉辦,58臺名家名團演出項目完成101場活動,覆蓋上海全市16個區,讓市民百姓在街鎮社區、公園草坪、城市公共空間中就能觀賞國際名家名團表演,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本屆藝術節還首次將“節中節”品牌帶入“長三角”,連續三個周末,童話偶劇、魔術展演、親子音樂劇、音樂會等16場演出、200場巡游走進浙江南潯古鎮。
三大節展首度合體,打造創新驅動的復合型“文旅消費強引擎”
文化已日益成為服務經濟、促進消費的強引擎,把握“文旅融合”趨勢,以創新為驅動,打造復合型“文旅消費強引擎”,成為本屆藝術節探索的方向。
藝術節首次與第34屆上海旅游節相銜接、與第五屆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周相交融,形成三大節展首度合體、深度融合。
藝術節推出全新藝術品牌“ARTRA自定藝”,營造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藝術體驗。11月11日晚,在上海市中心的“演藝大世界”樓頂升起了由“ARTRA自定藝”帶來的大型公共燈光裝置作品《不是月亮》,以不斷變幻的多媒體影像為市民帶來新奇體驗。
文旅消費強引擎的可持續運轉,離不開優秀人才的有力支持。20多年來,藝術節堅持推動人才培養。很多青年藝術工作者通過藝術節“扶青計劃”脫穎而出、成長成才。在今年“扶青計劃”創設滿十年之際,藝術節再次創新,首次面向全球青年藝術家進行委約招募,首次增設視覺藝術板塊。
以美育人,藝術節還積極搭建社會大美育平臺,持續打造“藝趣社”“觀劇團”等品牌活動,在各年齡段的孩子心中播下藝術的種子,也為他們搭建起追逐藝術夢想的舞臺。數據來源: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