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大背景”下的中國好故事——《我和我的父輩》創作心路歷程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傅若清
日期:2021-10-04 22:10:25
從2019年《我和我的祖國》獲得成功后,我們發現“小人物、大背景”這樣的創作手法是有效的。2020年上映的《我和我的家鄉》延續了同樣的創作思路,再次獲得觀眾認可,并且形成了一個國慶節看“我和我的”系列這樣的一個觀影期待。因此,從2020年底,我們就明確了要延續這個品牌,以小人物、大視角去講述中國人的大故事。
那么接下來的問題就是這次的主題是什么?主創班底怎么搭?《我和我的祖國》適逢祖國70周年生日,我們選擇了7個不同年齡層的優秀導演,選取7個不同歷史大事件作為背景;《我和我的家鄉》是在我們實現全面脫貧的這一年推出,所以選擇了老百姓最為喜聞樂見,也是最適合表現鄉村變化的喜劇方式,由5組優秀的擅長喜劇電影的導演來完成。由此可見,選題的核心是要和時代的主題密切相關,而主創和表現形式則是為主題服務的。那么2021年的主題是什么呢?在國家電影局的指導下,經歷多輪的討論,并充分研讀各類資料后,最終我們確定了“父輩精神傳承”這個主題。
主題確定后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確定各篇章的大歷史背景。“父輩精神傳承”是一個有縱深、有厚度的主題,怎樣將這樣一個抽象的主題用觀眾能理解和喜愛的方式展現出來呢?我們每個人都有父母長輩,而我們的成長無疑都受到了他們的影響。尤其是我們與父母的親情是最容易引起共情的。因此,我們決定由“父母”對孩子的愛和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來承載這個抽象主題,同時又將各個篇章放在我國發展歷史進程中的幾個不同的有代表性的大背景下,就是革命時期、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新時代這四個歷史階段,人物涉及不同職業領域,從而達到人物多元豐富與主題背景宏觀高遠的有機結合。
我們確定了四位優秀的演員擔綱導演。吳京、章子怡、徐崢、沈騰很快投入到創作開發工作中。歷史資料中有最好的創作素材。吳京導演從1942年冀中騎兵團馬仁興父子的犧牲史實中找到了創作靈感;章子怡導演在進行火箭助推器的調研中,發現了“火藥雕刻師”這樣一個名字浪漫卻充滿危險性的職業,從中生發出一個委婉動人的故事;徐崢導演回到他最熟悉的上海,從中國第一則電視商業廣告的誕生入手,將創新精神融入一個發生在上海弄堂的平凡人家里;沈騰導演的故事要講新時代。新時代是什么?是祖國繁榮富強的現在和面對未來的無限自信。沈騰聰明地找到了建設科技強國這個切入點,賦予“我和我的”系列電影第三部獨特的未來感。
策劃和創作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比如章子怡導演的篇章,創作之初只有一個大背景:建設時期。先對這個歷史時期發生的重大事件進行一輪篩選,找到對國家發展有重大影響的:唐山大地震、東方紅衛星發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最初的劇本創意選擇了其中一個歷史事件作為背景,但在經過多稿劇本討論后最終還是果斷全部推翻從頭再來,另起爐灶,選擇了東方紅衛星發射這個大背景,并落腳到為衛星發射制造火箭助推器的一個普通家庭上。但這是一個大家都不熟悉的領域,需要大量的調研。章子怡導演的創作團隊為了細節的真實,采訪了大量參與當年火箭助推器工作的人員和相關專家,并直接深入到故事發生地去體驗生活。經過細致的考察和調研,劇本進行了幾十輪的調整,力求細節的真實,最終成片的效果也確實很好。我們組織了一場航天系統工作人員和專家的觀影,得到了觀影人員的充分肯定。還有吳京的《乘風》單元,徐崢的《鴨先知》單元,這兩個取材于真實人物和事件的篇章,均在創作階段就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對歷史進行了還原,力求以細節的真實使觀眾有更強的代入感。(作者傅若清,系《我和我的父輩》總制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