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龍巖長汀:不負青山掘“金山”
來源:福建日報 作者:劉益清 張杰 戴敏等
日期:2021-12-15 10:25:46
汀江國家濕地公園讓長汀百姓共享生態福利。記者 林輝 通訊員 丘嘉瑞 攝
近日,記者來到龍巖市長汀縣河田鎮露湖村,只見青山連綿,楓香、木荷等闊葉樹點綴山間,綠瓦紅檐白墻的民居錯落有致,清澈見底的小溪橫貫村中。
村部后山,黃花遠志擴種到265畝;村中的生態山莊,又添了幾家農家樂與民宿;千畝板栗生態綠色示范園,既治理水土流失又提高經濟效益……這個昔日的水土流失重點村,現在成為國家森林鄉村和省級鄉村振興示范點。
露湖村的變化,是長汀縣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路徑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長汀縣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進則全勝、不進則退”殷切囑托,在扎實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時,堅持產業發展生態化、生態建設產業化,穩步推進稀土、紡織服裝、文旅康養三大主導產業和特色現代農業、醫療器械、電子商務、建筑業四大重點產業發展。
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紅土地上演繹的這場綠色革命好戲連臺,2017年以來,長汀連續四年獲評“福建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
青山化身“金飯碗”
走進童坊鎮葛坪村藥王谷,綠色群山迎面鋪開,景色宜人。“這山上山下都是寶,我們合作社20多戶村民都指著它給我們穩定增收呢。”童坊鎮家樂盛農民農業合作社負責人彭慕銓笑道。
藥王谷位于童坊鎮葛坪村和彭坊村交界處,兩村山多地少,森林覆蓋率高,生態稟賦良好,如何將好生態變為實實在在的效益?
2019年,從村支部書記崗位退下來的彭慕銓多方取經,決定帶領村民們發展林下經濟,種植中草藥。“我和六七戶村民成立了合作社,流轉了80多畝山林種野黨參和靈芝。”老彭說,第一年野黨參每畝純收入就有4000多元,靈芝也收回了成本。
隨后,兩村的近30戶村民也加入進來,種植規模進一步擴大。“1400多畝的山林和耕地,樹上是鐵皮石斛,樹下是黃花遠志,地上是野黨參、五指毛桃、靈芝等,立體化種植,預計每戶年平均收入上萬元。”老彭說,村里有1萬畝山林能發展林下經濟,如果發展良好,還將進一步擴大規模。
像葛坪村一樣,眼下的長汀和整個龍巖,正全力打造水土流失治理“長汀經驗”升級版,達到“生態美”和“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從向荒山要生態,到向青山要效益,林下經濟成為長汀發展特色現代農業的排頭兵,進一步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后勁。
在四都鎮上蕉村,豐富的林地資源和良好的森林環境為林下經濟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近年來,上蕉村整村推進,林下種植三葉青和靈芝等經濟作物1930畝,戶均增收3萬余元。“以前是守著青山綠水沒收入,現在通過林下種植,大家真正感到這就是一座金山啊。”上蕉村黨支部書記吳水長笑道。
據統計,到目前,長汀縣林下經濟經營面積達178萬畝,參與林農戶數2.15萬戶,年產值28.2億元,被評為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
與此同時,碳匯交易也讓林農開始嘗到了甜頭,越發感覺到青山就是一座“綠色銀行”。今年9月,長汀縣竹林經營碳匯項目經海峽股權交易中心掛網實現首次交易。項目涉及4個鄉鎮竹山近4萬畝,項目第一監測期減排量14.8萬噸,總成交金額163.9萬元,該項目也成為龍巖首個碳匯成功交易的項目。
產業發展生態化
9日,記者走進長汀縣醫療器械產業園工業新區園區,只見十幾棟現代化建筑環繞在園區內,中心處的景觀湖倒映著藍天白云。
“作為最早入駐園區的企業,不管是硬件和軟件,園區都為我們快速準備生產提供了最好的條件。”福建善慈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方崇亮說,目前公司已有20多款產品通過檢測,其中7款二類產品正申報產品注冊證、生產許可證,“我們的多款產品質量均位于全省前列,正全力以赴實現盡早投產”。
產業發展生態化,綠色發展理念在產業發展中顯效。醫療器械產業作為3個重點產業之一,是長汀發展綠色新興產業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自2017年以來,短短3年,該產業年產值就破億元,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
去年以來,長汀醫療器械產業迎來發展加速度。連續兩年,龍巖市、長汀縣和省藥監局召開兩次聯席會議,決定共同打造“閩西(長汀)醫療器械產業園”,以“滴水穿石”的韌勁,從園區提升、快速審批、加快產品檢驗、人才培養等多方面持續推動醫療器械產業園發展再上新臺階,這預示著長汀醫療器械產業發展進入省市縣三級共建的新階段。
同時,今年,省政府將閩西(長汀)醫療器械產業園列入省“十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規劃;龍巖市將生物醫藥列入“5+N”產業的新興產業培育,大力發展醫療器械產業……一股股政策春風為綠色產業發展注入源源動力。
好前景引來金鳳凰。今年長汀簽約引進了10家醫療器械生產企業,并在談9家意向簽約項目。到目前,長汀共簽約引進醫療器械生產企業52家,其中26家企業投入生產。今年,全縣醫療器械產值和貿易額預計可達19.9億元,同比增長11%。在實現“全省首個醫療器械產業聚集地”目標的道路上,長汀正加速邁進。
流金淌銀古城游
徜徉在明清古街中,欣賞老手藝,喝“紅軍可樂”;漫步于唐宋古城墻上,看汀江兩岸多彩夜色;穿行于各紅色經典,憶往昔崢嶸歲月……街上游客摩肩接踵,酒店民宿提前爆滿,這樣的熱鬧場景,每個假期都在古城長汀上演。
回歸的綠水青山讓好生態重回紅土地,好生態也成為好風景吸引眾多游客。近年來,長汀全面啟動名城保護與開發,將紅色文化、客家文化、綠色文化和歷史文化等全域旅游資源整合開發,曾經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古城長汀正逐漸撩開她的美麗面紗。
當地積極發展生態旅游,打造汀江源頭龍門風景區、庵杰—新橋汀江十里生態畫廊、策武南坑美麗鄉村示范園、河田水土保持科教園、三洲國家濕地公園等生態景區,形成了別具特色的生態文明旅游觀光路線,年吸引休閑觀光人數100多萬人次……
與此同時,古戲臺、八喜館、宋慈航棧、臥龍書院、夜游汀江……在古城長汀保護核心區,“一江兩岸”旅游主景區在修復利用中加入了更多旅游業態,四大歷史文化街區改造穩步推進,千年古城韻味漸濃。
紅色旅游,是長汀文旅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8月,長汀縣被列入首批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文物保護利用示范縣創建縣,也是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福建段)的重點縣域。長汀縣計劃用4年左右時間,重點規劃建設管控保護、主題展示、文旅融合、傳統利用等4類主體功能區。
“一個個景點連點串線成面,實施‘旅游+’跨界融合,讓旅游與農業、培訓等產業深度融合,形成新業態,使旅游發展從‘圍景建區、設門收票’向‘區景一體、產業一體’轉變,促進旅游產業全域輻射帶動。”長汀縣文化體育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今年1—10月,長汀縣實現接待游客443.8萬人次,同比增長80.3%;旅游收入40.12億元,同比增長51.9%,名城旅游持續火熱。(劉益清 張杰 戴敏 陳天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