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發展 造福人民 ——中資企業扎根非洲、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姜宣 萬宇 呂強 周輖
日期:2020-08-04 09:24:10
在埃塞俄比亞阿姆哈拉州的蓋德艾格鎮,當地村民在中國企業出資修建的水窖前留影。徐工集團供圖
自由埃及語言實驗學校內,埃及學生們正在上課。中建埃及分公司供圖
在尼日爾津德爾地區,中油國際與尼日爾政府合資煉廠中尼兩國員工共同種樹。中油國際西非公司供圖
在尼日利亞夸里鎮,中地海外洗井時,當地孩子們圍著噴出的水柱歡樂地玩耍。中地海外供圖
廣袤的非洲大陸上,在共建“一帶一路”中,中國企業踐行企業社會責任,助力當地破解基礎設施滯后、人才不足、資金短缺等發展瓶頸,積極推動飲水、教育、環境保護等惠民公益項目,受到廣泛好評。
尼日利亞夸里地區供水系統——
讓當地居民用上干凈水
“現在的供水系統運行怎么樣?”“一切都很好,高效智能。感謝你們的關心,這些清潔的水會讓今年的宰牲節過得很好。”電話里,中地海外集團(簡稱中地海外)尼日利亞公司鉆探公司員工正向尼日利亞首都區衛星城夸里地區首席地質學家多哥·蓋姆波詢問供水系統運行情況。該系統是中地海外捐建的項目,兩年前已交付使用,但中地海外始終心系項目運行情況,確保當地民眾的正常用水。
“這是我們夸里鎮及周邊地區生產生活的重要工程,徹底改變了周邊無水可喝、無水可用的局面。”當地土王兼村長恩伊扎左三世說。
3年前,首都地區部部長貝羅到中地海外水務公司視察。考慮到當地干旱用水困難,中地海外尼日利亞公司國管部總經理葉水金把免費為當地提供一套供水系統的想法告訴了貝羅。貝羅拍手稱贊,并迅速與當地土王一起籌劃供水系統方案。
小鎮原有兩個柴油發電的小水廠,始建于上世紀80年代后期,年久失修,無法提供長期用水。2012年,由于水井出砂、管道破損等問題,整個系統最終廢棄。“自此,整個夸里地區60萬人口,一直沒有固定的飲用水來源,旱季缺水情況尤為嚴重。水成了這里最急需解決的問題。”中地海外負責公共關系的本地雇員阿德約旺說。
恩伊扎左三世說,由于私人打的水井很淺,到了雨季,水源很容易被污染,“發電機的維修保養及柴油費用很高,不僅維護困難,也容易造成水污染。”
為了盡快讓當地居民用上干凈的水,中地海外與有關方面最終商定,對原來兩個廢棄水廠進行重新改造。經過實地察看與論證,中地海外決定將供水系統升級為太陽能全自動系統,并鋪設新的管道進村,開設更多取水點。
鋪設4400米水管,鉆井5口,修建5個太陽能供電自動蓄水池,在居民密度較高的市場等重要場所以及主干道安裝29個取水點……從2017年10月初正式開工到順利竣工,項目僅用了45天時間。
新的供水系統每日可供水約160立方米,基本能保障1萬人的日常用水。即使在一般光照條件下,供水系統也不需人工操作,不消耗任何材料,真正實現了節能環保。
“這是中地海外為夸里帶來的特殊禮物!”項目竣工儀式上,貝羅嘗了剛從水管里流出的清澈的自來水,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以前買水喝,市場上一桶水至少要300奈拉(1元人民幣約合55奈拉),如果家里7口人,即使很節省,每年喝水至少要5萬奈拉,相當于我一個多月的工資了。”夸里鎮土生土長的伊曼努爾算了筆賬。“如今,我們都能免費喝到清潔健康的優質水了。”
50多歲的烏瑪爾因患小兒麻痹癥而雙腿殘疾,取水對他而言是件難事。“過去,我們從來沒想過會喝到這么干凈的水。是中國企業幫助了我們,水中流淌著中國人民對我們的情誼。”烏瑪爾說。
“1983年就進入尼日利亞市場的中地海外,能有今天的發展,離不開尼日利亞人民的幫助。如今,中地海外也應為當地人民提供幫助。”葉水金說,捐建水廠就是中國企業回饋當地社會的表現。
中油國際尼日爾煉廠綠化項目——
撒哈拉沙漠邊緣的“綠色明珠”
8月3日是尼日爾的獨立日,也是植樹節。這一天,該國民眾會以植樹的方式慶祝建國,在尼日爾人眼中,植樹造林防止荒漠化、創造綠色環境,關乎國家的生存根本。
在今年的獨立日之前,中油國際與尼日爾政府合資煉廠也像往年一樣準備了樹苗和植樹工具。煉廠副總經理宰納度說,尼日爾位于撒哈拉沙漠南部,氣候干燥炎熱,沙漠化嚴重,因此尼日爾才把獨立日作為植樹節,“今年雖然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們還是要把植樹工作堅持下去”。
煉廠所在的津德爾地區,年平均氣溫約30攝氏度,水資源極度匱乏,熱帶草原沙漠化嚴重。一到旱季,沙塵暴漫天蔽日是家常便飯,不管哪里都經常蒙著一層厚厚的紅土。2011年建廠投產以來,煉廠編制長期植樹造林計劃,讓一棵棵適宜沙漠環境的樹苗,在荒漠扎根定居。在中尼兩國石油人的努力下,尼日爾煉廠已成為撒哈拉沙漠邊緣的一顆“綠色明珠”。
植樹需要水。煉廠嘗試各種方法——使用經過處理的循環水、回收利用雨水、趁雨季植樹、選擇抗旱樹種等——確保植物枝繁葉茂,不僅減少了風沙對設備的侵蝕,而且美化了煉廠的環境。目前,煉廠已累計植樹超過10萬棵,存活率達80%,創造當地植樹造林的最高紀錄。自然環境的改善吸引來不少野生動物,煉廠及周邊經常能看到許多大型鳥類。
煉廠還開墾了附近的21畝荒地,翻土犁地,用辣木樹防風固沙,在沙漠邊緣創造出一片有機菜園。目前,已有蔬菜品種51個,年產量達5.5萬公斤,不僅滿足煉廠職工膳食需求,還開始向其他機構配送。
看到滿目綠色,尼日爾石油部部長福馬科耶·加多在視察煉廠時說,“煉廠和周邊的環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里的環境變綠了,樹木長高了,周邊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煉廠里懂技術的尼日爾人也越來越多!”
煉廠附近的奧萊萊瓦村村民也對綠化成果贊不絕口,該村的酋長說:“中國朋友不僅帶來了綠色,還給我們開挖水井、援建教室、開辦診所,讓年輕人有了工作。感謝你們!”
亞吉鐵路——
關鍵時刻的“生命線”
今年3月,1267名埃塞俄比亞大學生因新冠肺炎疫情滯留在德雷達瓦,他們急需集中返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亞吉鐵路運營部門迅速開行了2列臨時旅客列車,義務提供應急運輸服務,在做好車輛消毒清潔的前提下,將學生們順利送至目的地。
“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候,亞吉鐵路提供了幫助,我為埃塞俄比亞有這樣一條鐵路而自豪。”埃塞俄比亞德雷達瓦大學學生阿卜杜平常都會坐火車往返于家和學校,而這一次特殊的旅行讓他感受到了特別的溫暖。
亞吉鐵路是埃塞俄比亞和吉布提兩國間的運輸動脈,由中國鐵建中土集團和中國中鐵聯營體負責運營維護,在疫情防控期間始終保持貨運線路穩定暢通。受疫情影響,大量埃塞俄比亞進口物資滯留在吉布提港口。亞吉鐵路全力克服困難,做好應急管理,從今年5月開始,保障每天開行2對貨運列車,陸續將滯留在吉布提港口的8000多個集裝箱運送到埃塞俄比亞境內,其中包括當地急需的防疫物資。與此同時,響應埃塞俄比亞農業部門的請求,亞吉鐵路幫助當地運輸了6萬多噸糧食、7萬多噸化肥等農業物資,在疫情防控期間有力保障了當地農業生產和民生需求,被當地民眾稱為“關鍵時刻的‘生命線’”。
“患難見真情,中國企業對埃塞俄比亞的抗疫支持既高效務實,又富有誠意。”當地媒體《埃塞俄比亞線人》報道說,亞吉鐵路不僅維持了運營,保障了民生,而且貨運量較去年同期顯著增長。報道還提到,中國企業通過開展抗疫公益培訓,制作當地語言版本的防疫手冊,組成志愿者團隊宣傳衛生知識等方式,“將中國成功抗疫的第一手經驗傳播到了當地”。
打開中土集團埃塞俄比亞公司去年發布的《社會責任報告》,“幫助當地社區構筑美好生活”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中土埃塞阿達瑪工業園與當地政府、周邊社區共同建立“社區關系聯合會議”制度,每月定期舉行一次社區關系協調會,聽取周邊社區民眾的利益訴求,主動幫助社區解決困難。企業還組織了“亞吉鐵路沿線公益行”活動,工作人員走訪村莊、了解百姓困難,向當地學校、社區捐款捐物,組織義診活動。在亞吉鐵路沿線社區及承建的工業園區周邊社區,中國企業打了多口水井,在項目施工使用之余,為沿線居民提供日常生活和牲畜用水。營地撤離后,項目將水井、水泵及發電機留給當地使用。
“中國企業重視與項目周邊的村民加強溝通。他們尊重我們的風俗習慣,為我們排憂解難。”德雷達瓦邁卡杰布度村的長老阿布已成為中國企業與社區溝通的橋梁,主動向村民講述亞吉鐵路的重要性,號召大家“愛路護路”。
最近,一條和亞吉鐵路相關的消息備受埃塞俄比亞媒體關注:在中國完成8個多月的培訓后,亞吉鐵路首批34名埃塞俄比亞籍電力機車司機順利結業歸國。埃塞俄比亞交通部長達格莫維蒂在社交媒體賬號上專門表示祝賀:“畢業生們,你們將肩負起推進鐵路運營的重大責任,埃塞鐵路事業的未來就在你們手中。”這是亞吉鐵路加強當地發展能力建設、促進就業的一個縮影。在鐵路建設及運營期間,中國企業已經培訓當地員工超過2萬人次,成為促進當地發展的重要力量。
非洲之角旱災區域水窖項目——
為民眾帶來水源和健康
在埃塞俄比亞阿姆哈拉州的蓋德艾格鎮,一口水窖成為村民阿貝巴葉胡家中最珍貴的財產。每當雨季來臨,雨水會沿著鐵皮屋頂匯聚在屋檐處,然后通過管道流到場院地下的儲水池內儲存起來,確保旱季時可以獲得穩定安全的水源。水窖可以儲水30立方米,至少能滿足這個5口之家半年的基本用水量。
位于“非洲之角”的埃塞俄比亞長年受干旱困擾。上世紀80年代,干旱引發的饑荒曾造成逾40萬人死亡。如今在該國偏遠地區,許多家庭每天要走幾十公里山路取水。由于水資源珍貴,人畜飲水不分,當地民眾腹瀉、感染痢疾等傳染性疾病的現象仍然存在。缺水和傳染病是造成嬰兒和兒童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
為幫助當地民眾緩解用水難,徐工集團捐資與中國扶貧基金會一同為埃塞俄比亞缺水地區村民修建了一批混凝土水窖。在借鑒國內缺水地區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利用當地民眾的屋面、場院等集流設施,實現雨季有效蓄積雨水,不僅可以滿足基本生活用水需求,甚至還可用于農業灌溉,提高農作物產量。
自2016年8月啟動以來,非洲之角旱災區域水窖項目已進入第三期。一二期項目共為當地7個村落建造了81口水窖,6700多名村民受益。三期項目重點是為埃塞俄比亞偏遠地區的學校提供用水。
阿貝巴葉胡家中的水窖編號為23號,屬于項目一期工程。阿貝巴葉胡說,過去一到旱季,他和妻子每天天未亮就要起床,趕著牲口去15公里外的水池打水。“來去一趟,大半天就沒了,哪里還有時間打理莊稼”,小麥、玉米和苔麩的產量都很低。而且,水池的水很渾濁,干旱嚴重時還會干涸,他們只能去鎮上花錢買水吃。“如今有了水窖,省去了取水時間,我們有時間認真管理作物,產量增加了,我還在后院種上了水果蔬菜”。
在阿貝巴葉胡家的后院,放眼望去是一片綠油油的景象。橙子樹、檸檬樹、木瓜樹、香蕉樹碩果累累,小麥、辣椒、青菜等長勢喜人。“這些都是中國企業給我們建了水窖后種的。今年結的果子比去年更多了,相信會有一個好收成!”阿貝巴葉胡對未來還有更多的期許,“我還打算再多養一些雞,用不了多久就可以賣雞蛋了”。
該村村民貝謝瓦也是該項目的受益者。貝謝瓦說,以前她每天都要和女兒牽著驢去打水,到了地方還要排隊等待。有時甚至來回要一整天,什么事也做不了。“現在好了,我有更多的時間做家務,女兒也可以安心去上學了。”
2019年,徐工集團聯合中國扶貧基金會和“水花”公益組織,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的40個公立小學和幼兒園啟動了學校凈水系統項目,為每所學校配備容量萬升的碳纖維蓄水桶、VZN(超濾和反滲透)凈水器、5個飲水池和5個洗手池,可以滿足當地1000名學生近3天的日常飲水、學校廚房用水以及個人衛生用水需求。
埃塞俄比亞農業部灌溉部主任阿旺表示,自埃塞俄比亞與中國建立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以來,埃塞俄比亞在基礎設施建設、教育和文化等領域取得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在開展經營活動的同時不忘回饋社會,充分踐行企業社會責任。“水窖項目惠及越來越多的干旱地區居民,為民眾帶來水源和健康,希望中國企業和民間組織能繼續幫助埃塞加快發展、改善民生。”
自由埃及語言實驗學校——
當地人眼中的“中國學校”
尼羅河三角洲南部的米努夫省首府希賓庫姆市,有一所中國援建的學校——自由埃及語言實驗學校。由于基礎設施先進、教育質量好、學費較低,這所學校很受當地人歡迎。
“這是埃及最好的學校之一。”校長宰海拉介紹說,學校由中國建筑施工建設,2010年交付使用。漂亮的教學樓、優美的環境和先進的教學設備,吸引了許多埃及學生報名就讀,生源一年比一年多。經過10年的發展,學校已成為一所涵蓋幼兒園到高中共29個班的綜合性學校,共容納學生1092人。“由于申請入學的孩子太多,我們的承載能力已經達到了最高限度”,宰海拉說,這所學校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人才,由于是中國援建的,當地人親切地稱之為“中國學校”。希賓庫姆市教育局局長阿薩姆認為,自由埃及語言實驗學校見證了埃中友誼,也為當地教育事業發展作出了貢獻。
淡黃色的主體建筑搭配五彩斑斕的裝修風格,學校整體氛圍令人舒心愉悅。教學樓上懸掛的校徽,用英文書寫的“埃及”和“中國”兩個字格外醒目。由于學校由中國援建,學生們對中國有著特殊的感情。
“我們愛中國,中國公司為我們建設了美麗的校園”。哈蘭來自希賓庫姆市的農村家庭,她說,做手工、繪畫、用電腦打字……“在學校讀書生活很快樂,我希望通過努力學習,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近年來,中埃合作駛入快車道,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進入埃及,活躍在基礎設施建設、商業貿易、農業技術、文化出版等領域。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創造大量就業崗位的同時,在埃中企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中建埃及分公司曾向位于埃及首都開羅的十月六日城孤兒院進行捐贈,公司員工還多次前往探望孤兒院的孩子們。該孤兒院負責人杜阿·薩利姆表示,中國企業對孤兒院兒童的關心和愛護體現了社會責任與擔當,“孤兒院全體師生會將這份關愛之情銘記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