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創新“慢就是快”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馬宇平
日期:2019-06-11 10:15:47
當“朱雀二號”的圖片出現在大屏幕時,現場觀眾紛紛舉起手機拍照留念。
這是國內第一款中大型液氧甲烷火箭,來自民營商業運載火箭企業藍箭航天。“我們創業后被問到最多的問題是,民企竟然也能做火箭?你們做的火箭還上天了?還能掌握領先的發動機技術?”藍箭航天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張昌武在5月31日舉辦的第十三屆KAB創業教育年會上,這樣分享自己的創業經歷。
臺下坐滿了來自全國各地的250多名創新創業教師、大學生創業者以及各個領域的創投大咖,他們分享經驗,碰撞創業火花。
“真正有長遠發展價值的領域,一定是不僅被市場需要,同時也是被國家需要的領域。”張昌武認為,當前年輕的創業者不僅可以在模式創新、虛擬經濟里深度耕耘,而且能在涉及國家戰略和高新科技領域擁有參與的機會,甚至可以做到領域的佼佼者。
進入科技領域創業,張昌武和團隊始終信奉“慢就是快”。藍天航天始終堅持讓內心沉靜下來,找到核心的科技競爭力并且不斷發力,建立起自己的“護城河”。
堅持自主創新,過去5年里,中國商業航天飛速發展。5月17日,藍箭航天“天鵲”(TQ-12)20秒試車成功,這是國內首臺80噸液氧甲烷發動機,也是世界上第三臺完成全系統試車考核的大推力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實現了我國民營航天企業大推力液體火箭發動機產品“零的突破”。
“只有認識到個人、企業的命運同國家的命運是緊緊‘粘貼’在一起的,才能找到自己未來的發展機遇。”張昌武寄語青年創業者,“想要快起來先要慢下來”。在他眼中,青年人擁有創業最需要的要素——時間,可在創業時著眼未來30年、50年進行規劃,一定要有“無比的耐心”,才能在未來長時間的競爭里取得優勢。
國際勞工組織中國和蒙古局副局長戴曉初認為,當今快速變化的世界更加需要通過青年的視角,來發現、思考和解決全球問題,“比如如何實現減貧目標,如何對環境治理作出貢獻,如何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青年人應該有這樣的創新思維”。同時,青年創新創業的領域無限廣闊,它不僅存在于商業、技術等領域,也存在于廣泛的工藝和社會領域。
對于北京視感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駱石川而言,成為“音樂酷玩界的任天堂”是他創業以來一直不變的理念,他希望能激發用戶自己的想法和創造力,把枯燥繁瑣的樂器學習過程變得簡單有趣。
駱石川的創業起步于專業與愛好。他學的是計算機專業,是個“超級喜歡彈吉他”的音樂發燒友。在美國讀研究生時,他萌生“讓人們能夠借助游戲和科技完成音樂入門”的創業想法,同時看到了音樂教育市場需求與在線音樂教育的可能。
團隊做的是利用人工智能的算法識別音樂。在他們的“改造”下,吉他或尤克里里變成了“游戲手柄”,課程則在手機屏幕上展示,整個學習體驗類似用游戲手柄玩“節奏大師”。如今,這家員工平均年齡28歲的公司擁有18項專利、25萬用戶。
“找到一個‘小市場’,在里面做一些微創新,也可以獲得突破和認可。”駱石川坦言,公司在創新方面的投入超過50%。
中國創投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副總裁張珂觀察到,90后創業者“可能并不是追求金錢上的成功”,而是從興趣愛好、理想追求出發,選擇自己的事業,“一定要發揚匠心精神,小微創業的精神,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創業者不要上來就說顛覆,要做補充。”駱石川坦言,視感科技做的是傳統音樂教育的補充,“對于特定用戶,可以用手機通過在線教育的方式進行,完成自己的音樂夢想。”
中央財經大學副校長孫國輝表示,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在沖擊并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強烈地、深刻地影響著社會及其發展。新時代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提檔升級,需要更加注重科技創新,更加注重緊密結合國家戰略,瞄準解決現實問題。孫國輝肯定了KAB創業教育項目在高校中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作用。
2005年,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從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引入了KAB創業教育項目。15年來,KAB創新創業教育逐步推廣覆蓋全國1730多所高校,累計培養創業教育師資1.1萬名,推動400多所高校成立大學生KAB創業俱樂部。
著名創業教育專家李家華稱,研究表明,把創業者與教授老師聯系起來,可以賦予創業者更多思想與創造力。KAB項目在中國發展15年來最大的意義在于培養了大量從事創新創業教育的老師。
李家華在談到創新創業和創造關系時提到,“構建‘四對接’三創教育模式”,即專業對接產業發展,將三創人才培養融入新時代;課程設置對接崗位能力培養,健全三創課程體系;實踐教學對接經濟建設,共建三創教育協同平臺;教育服務對接社會需求,實現三創教育資源共享。
據了解,本次年會由共青團中央青年發展部、中國青年報社指導,KAB全國推廣辦公室、中央財經大學聯合主辦,得到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和各高校的大力支持。在為期兩天的會議期間,舉辦了大咖論壇、院長論壇、大學生創業英雄十強分享會、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經驗交流、創業教育精品課交流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