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系統在貧困地區建成1290個雙創平臺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佘惠敏
日期:2020-12-24 09:40:16
國務院新聞辦12月23日下午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科技助力脫貧攻堅的有關情況。科技扶貧是國家扶貧開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介紹:“凡是脫貧致富,必有科技要素。”
徐南平表示,我國深入實施科技扶貧“百千萬”工程,統籌推進“點片面”科技扶貧工作,構建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科技扶貧大格局。
“點”上全力推進定點扶貧。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部在江西井岡山、永新,四川屏山,陜西柞水、佳縣等5個定點扶貧縣累計實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等科技項目250余項,累計投入資金2.8億元,引進幫扶資金約8.6億元,培訓基層干部、技術人員等8600余人,選派15名后備干部赴定點扶貧縣掛職,不斷提高定點扶貧縣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5個定點扶貧縣全部實現高質量脫貧摘帽。
“片”上合力推進片區扶貧。科技部會同國家鐵路局、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牽頭聯系秦巴山片區區域發展與脫貧攻堅工作,推動片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部通過“三區”人才計劃、科技人才專項計劃累計投入經費近5.2億元,支持片區五省一市選派科技人才2.75萬名,培訓5211名農村科技創業骨干。
“面”上強力推進行業扶貧。科技部組織動員全社會科技力量投身脫貧攻堅,科技特派員成為脫貧攻堅的“生力軍”。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科技系統累計在貧困地區建成1290個創新創業平臺,建立7.7萬個科技幫扶結對,選派28.98萬名科技特派員,投入200多億元資金,實施3.76萬項各級各類科技項目,推廣應用5萬余項先進實用技術、新品種。
中國工程院院士、云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云南省科協主席朱有勇長期在云南省普洱市瀾滄縣竹塘鄉蒿枝壩村駐村扶貧,也是第一個把院士工作站建在最基層村民小組的科技特派員。朱有勇團隊推廣林下種植中藥材的科研成果,推廣后每畝森林可以產出6萬元到8萬元;針對當地熱帶河谷區有大量冬閑田的實際情況,推廣冬季馬鈴薯技術,一畝地一個冬天農民平均可以增收5000元,把冬閑田變成了扶貧田;針對邊疆民族地區群眾技術水平有限的問題,創辦了專家技術扶貧班,到今年已經辦了36期,培養1400多人。
寧夏回族自治區科技廳廳長、外國專家局局長郭秉晨介紹,在科技部悉心指導和大力支持下,寧夏啟動東西部科技合作,實施了“科技支寧”科技扶貧東西協作行動,引進推廣落地了一大批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為產業扶貧提供了有力的支撐。“這兩年正是在科技的支撐下,我們寧夏貧困地區的脫貧產業快速發展,帶動了貧困農民人均收入從2015年的6818元,增加到目前的11450元,幾乎翻了一番,增收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