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亞到上合,絲路文明何以悠揚千載?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文龍杰
日期:2021-07-17 20:46:19
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應邀于7月12日至16日對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進行訪問,在此期間還出席了上海合作組織一系列會議。此次中國外長出訪中亞又成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撫今追昔,中國與中亞的文化對話和交流可謂延綿不斷。
大漠駝鈴脆,“商賈肩相摩”,提起中亞,交通東西的“絲綢之路”舉世聞名。“絲綢之路”能成其大、傳之久,固與其重要商業價值有關,但更因其還是一條不同國家、不同民族間的文化交流之路。
中亞地處亞歐大陸的腹地,位于世界四大古代文明的中心地帶,向東是中華文明,西北是希臘文明,西南跨里海與波斯文明相通,向南則鄰著古印度文明,可謂文化交流的樞紐和文明匯集的淵藪。
中國與中亞有著數千年友好交往史。史上最著名的大概要屬西漢張騫分別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兩次出使西域。得益于張騫“鑿空西域”,“絲綢之路”開辟出來。此后,經中亞而至中國,核桃、葡萄、石榴、蠶豆、苜蓿、胡椒等作物落地,琵琶、胡旋舞和良種馬進來,佛教、景教、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古代的絲綢和“四大發明”則通過中亞傳到歐洲。
“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盛唐李白這聯詩中的“胡姬”指的是來自中亞的粟特商女。據學者考證,粟特人當時來唐后主要生活在長安西市這個貿易集散地周圍的坊間,那里甚至還建有舉行宗教儀式的祆祠。粟特人已完全融入唐人生活,可見當時中國與中亞文化交流的深與廣。歷史上的粟特人位于今天的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境內,同屬王毅外長此次到訪的中亞國家。
這種源遠流長的情誼,現成為中國與各中亞國家“世代友好”的基礎。目前,中國與中亞國家關系處于歷史最好時期,中國同中亞五國全面建立了戰略伙伴關系。中亞五國積極響應中方“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并與本國發展戰略相對接。
資料圖:中亞棉紗專列從塔什干丘庫爾賽鐵路場站緩緩駛出。趙強 攝
以土庫曼斯坦為例,土是聯合國承認的永久中立國,中國是第一個同土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的國家,并視土方為真正可靠的戰略伙伴。在兩國元首戰略引領下,中土關系始終保持良好發展勢頭。
可以說,絲綢之路構建起了一架文明融合之橋,其綿延不絕的生命力表明,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同樣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
人類文明的交流融匯不可阻擋,和平相處是發展主流。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使中國與中亞各國聯系更緊密、合作更深入、空間更廣闊。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古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相互輝映,以鄰為伴,與鄰為善。中國和中亞國家都處在發展關鍵階段,在加快自身發展、實現民族復興方面,擁有同樣夢想和信念。兩千多年的交往史證明,只要堅持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不同文明背景的國家完全可共享和平發展。
漢代劉熙《釋名?釋樂器》說,“批把(琵琶)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琵琶是文化交流的成功杰作。“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這兩句中國文學描寫聲音的巔峰之作所狀擬的曼妙之聲,似正是今天中國與中亞對話和交流的生動寫照。